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振柱课题组以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基于自由气体增温设施的内蒙古荒漠草原长期气候变暖野外实验,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草原植物群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阐明了其驱动机制。
合肥研究院等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王俊峰和福州大学教授张腾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nano-HCA
BG),该生物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硼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性,提高了玻璃的生物兼容性,并且显著促进了硼酸盐生物玻璃对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研究揭示整合素β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抑制作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剑峰团队医院教授李济宇团队、蔚青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临床样本和动物模型揭示整合素β7(Integrinβ7)能够通过维持抗肿瘤免疫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上海微系统所实现片上亚纳米量级的超灵敏位移传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信息功能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硅光子课题组研究员武爱民团队、深圳大学教授袁小聪、杜路平团队及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AnatolyV.Zayats课题组合作,在硅衬底上提出了基于布洛赫表面光场的非对称传输特性实现超灵敏位移测量的方法,并实现了亚纳米级的位移传感。
金属所钼基双异质结光电探测器研究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国内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提高光增益的新方法,选择合适沟道和电极材料进行能带匹配,使其在光照下晶体管源、漏端的势垒降低并形成正反馈,从而获得超高灵敏度的二维材料光电探测器。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揭示根瘤共生信号转导的机制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课题组研究以大豆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大豆中鸟苷酸交换因子GmGEF2和小G蛋白GmROPs以及支架蛋白GmRACK1参与结瘤共生信号转导的新机制。
ROP参与结瘤共生信号转导的模式图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整体成型的碳纳米催化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电镜技术研究组副研究员刘岳峰等设计并制备出整体成型的碳纳米复合催化材料,用于连续式工况条件下高效催化转化工业气中高含量硫化氢。该材料适用于高氧气含量、高CO2含量、高水汽含量等复杂工况条件下的硫化氢选择氧化工艺,具有优异的高附加值硫产物选择性和反应稳定性。
云南天文台在活动星系核研究中获进展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钟晓谷与研究员王建成研究发现,活动星系核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附近吸积盘的辐射特征必须考虑广义相对论效应的影响,这对黑洞吸积物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环境所设计合成稀土掺杂双模式发光材料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环境安全监测研究组(张洪武团队)设计合成了一种高效的稀土掺杂双模式发光材料。研究人员选取NaLuF4为基质,将Ce3+和Nd3+共掺杂,通过简便的水热方法合成了NaLuF4:Ce3+,Nd3+荧光粉,在不同的激发条件下实现了通过在单粒子内的高效的双模式紫外光(UV)和近红外二区光(NIR-II)的发射。
上海硅酸盐所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用纳米催化涂层研究中获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团队在适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修复的纳米催化涂层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钛植入物表面构建了负载氧化铈纳米酶的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层,能够有效缓解氧化应激对成骨细胞活性的损伤,解决植入物在骨质疏松动物体内成骨能力不足的问题。
云南天文台伽玛射线暴甚高能辐射机制研究获进展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毛基荣和王建成使用颤抖辐射(jitterradiation)机制,对伽玛射线暴在TeV能段的甚高能辐射展开了详细研究,证明颤抖辐射是产生伽玛射线暴TeV光子的重要物理机制。
上海药物所在趋化因子受体CCR5的配体识别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中获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课题组、研究员赵强课题组和研究员许叶春课题组联合运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X射线晶体衍射法以及动态构象计算模拟等方法,结合功能实验对CCR5的配体识别及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解析了CCR5分别与两种内源性配体(MIP-1α与RANTES)及G蛋白的复合物电镜结构,以及CCR5在不结合配体状态下与G蛋白的复合物电镜结构,同时还解析了CCR5与MIP-1α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该研究全面系统地阐释了CCR5对内源性配体的识别机制和对细胞信号的转导机制,以及组成性激活状态下的受体激活机制。
自动化所研发出图文音三模态预训练模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出全球首个图文音(视觉-文本-语音)三模态预训练模型(OPT-Omni-Perceptionpre-Trainer),同时具备跨模态理解与跨模态生成能力,取得了预训练模型重要进展。
西安光机所研制出宽谱高效电磁屏蔽光学窗口元件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子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室研究员王鹏飞带领的高通量辐射防护材料与技术课题组,研制出具有宽谱高效电磁屏蔽光学窗口元件。该款光学窗口元件在1-18GHz范围内的电磁屏蔽效能平均数值50dB,其可见光-近红外透光率80%,元件尺寸可达mm口径以上。
大连化物所在F+HOD反应中发现化学键软化共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东辉、研究员刘舒团队,在振动激发的F+HOD(vOH/vOD=1)反应中发现了由化学键软化导致的Feshbach共振。
兰州化物所在超级电容器应用拓展研究中获进展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维材料与化学储能课题组通过合成聚阴离子/阳离子液体,与商业活性炭匹配,将二极管的单向导通特性整合到具有快速充放电特性的超级电容器中,实现了具备快速离子传导和有效阻断一侧偏压功能的超级电容器二极管。
聚合阴离子和聚合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