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如何看待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已演化出
TUhjnbcbe - 2021/4/27 3:10:00

病*自然突变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突变的很少,而且没有重组发生,没有对疫情有影响,疫情也没有变严重,同时目前的突变还不太会影响到现有疫苗的开发工作。同时这是个回顾性研究,病*早就突变了,不是刚突变的。虽然病*自然进化出了传染力和*性更强的类型,但是再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这些*性强的病*反而优先被控制住了,所以现在传播的更多的是*性弱的种类。

查看了相关论文,大概提出了几个要点

1.论文作者做了最近最大的一波基因型分析(然而也只有个),根据其中的病*进行分型,总结出了2个不同的类型L和S。

2.S型病*更古老,L型病*比较新。

3.L型病*的*力和传播性较强,S型比较弱。

4.可能是因为L型攻击力比较强的原因,导致更多的L型病人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以至于L型被人工干预较严重。

5.S型因为*性较弱,反而流传到外地较多,同时因为L型被压制的原因,在1月份以后占比提升显著。

6.在个样本中都是单独感染性,只有一个患者发现了疑似2个病*型的混合感染。但不确定。

7.论文作者也认同病*的S蛋白区域来自马来西亚穿山甲冠状病*的重组,这可能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8.目前还没有监测到病*有发生重组迹象。

病*变异这个事情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RNA单链病*本身不稳定性太强,在复制的过程中出个错或者与宿主体内其他存在的同类病*甚至是不同类型的病*产生个重组都是很常见的情况。

例如论文作者分析了蝙蝠的冠状病*与马来穿山甲的冠状病*的S蛋白受体的结合域(RBD),判断很可能是这两个病*发生了重组,生成了现在我们流传的新型冠状病*。而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随机组合事件,是一种属于自然选择的行为。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这种重组在自然选择下可能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就是更有利于病*的传播与繁衍,所以这种重组是不可避免的。

接下来说这次论文里提到的S型和L型病*,其实这2个名字来源很简单,作者在分析了个突变位点中的找出了43个同义和83个非同义突变,其中大多数的突变都是非常低的,同时并没有发现病*有重组迹象。

而同时作者发现在8,这个位点和28,处的位点基因显示出显着的连锁关系(linkage),这种关系解释起来相对比较复杂,换一种理解就是这2个基因关联性很强,在病*被复制的时候会同时一起被保留下来。

在株SARS-CoV-2病*株中,72个*株表现出“CT”单倍型(定义为“L”型,因为T28,位于亮氨酸的密码子中)和29个*株表现出“TC”单倍型(定义为“S”型,因为C28,位于丝氨酸的密码子中)。

CT就是DNA构成的哪个ACTG碱基的CT,密码子就是ATCG的碱基对翻译成蛋白质的一个表,类似于乘法口诀表,3个碱基对对应一个氨基酸。

SARS-CoV-2病*分为两种主要类型,L是主要类型(70%),S是次要类型(30%)。

蓝色是L型病*,红色是S型病*,每一个小节点是一个病*样本的编号,那么能看的出来是从S型红色病*进化出了L型蓝色病*,以及他的一个进化过程。

同时采用S型病*、L型病*,与穿山甲冠状病*以及蝙蝠身上的病*还有SARS进行对比也能发现,S型病*更接近与穿山甲冠状病*和蝙蝠冠状病*。

L类型是S类型突变过来的,但L的比例更多,可以说明L具有比S类型更高的感染力率。

从武汉分离出的27种病*中,有26种(96.3%)是L型,只有1种(3.7%)为S型。但是,在武汉以外的其他73种病*中,有45种(61.6%)L型,其中28种(38.4%)为S型。比较表明,L型是武汉的流行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年1月7日之前分离出的26个样本全部来自武汉,从年1月7日开始收集的74个样本中,只有一个来自武汉有33个来自中国其他地方,40个来自中国以外的患者。

结论可能是L型虽然传播力更强,但是L型的*性也可能更强,以至于更容易被人类的防控措施所压制,也就是人工选择(区别于自然进化)使得更古老,*性更低的S型传播范围更广了。

通过上图能看出来武汉以外地区S型明显多一些,而且随着我们的国家防控措施生效以后L型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使得S型病*比例增加了。

目前没太搞清楚病*是怎么从S型进化到L型的,但是从少数病患体内(一个美国一个澳大利亚)发现患者体内可能同时存在S型和L型的病*。有可能是他们被2种病*感染。

这张图里把所有的S和L型病*进行的进化树的分类,其实大家可以直观的看出来S和L并不是2个病*的名字,而是两类具有一些共同点的病*分类。每一个病*之间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同的突变的,这正符合了RNA病*复制的过程中没谱的情况。

大家可以把这个图片放大,比如WH的就是从武汉找到的样本,后边的WH-/01/05就是病*被检测或者测序的时间,同理GD就是广东,USA就是美国啥的。很容易理解。在这棵树上离得越近的病*说明他们的序列越接近,离得越远的说明他们的序列差的越多。

举个例子,USA-/1/25a和US-/1/19a和USA-/1/25b这三个美国的样本就基本是一致的序列,他们和CQ-/1/21a非常接近,CQ我估计应该是重庆。

如果配合上流行病学的调查,比如这三个美国患者去过重庆,或者是解除过从重庆回来的感染者一类的,就可以分析了。所以光生信是不行的,还是要结合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

最后要说的是,以上信息都是生信分析出来的结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同时本次虽然做个样本的分析,但是对于目前全球感染量超10万,大家感受下比例,大概0.1%不到,这个对于统计学还是生信来说样本量还是太小了,可能存在错误的情况。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看待中国科研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已演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