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是社会交往中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信息和多元的价值理念时能够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运用自身知识储备,从理性角度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多样的信息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确保不“迷航”。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一
钻研教材,创设真实情境,找准思辨支撑
01
深入研究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教学活动的载体,更是教师落实课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只有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善于把握新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使用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内容中蕴含思辨因素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进而有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就有很多思辨性的话题,如“学会独立思考”中:独立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敢于和别人争辩就是独立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认为中学生的“独立”是指什么?在讲“异性朋友”时教材举例某校对于男女生交往方面的校规,让学生思考:你赞同这样的校规吗?为什么?学校制定这样的校规,表明校长和老师有什么担心?他们的担心有哪些合理之处?在谈到“异性朋友”时,用雨薇和彬彬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彬彬,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探讨“行己有耻”这一话题时,抛出话题: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讲到“止于至善”时,提到了两个观点:一是独善其身方能“止于至善”。一个人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立身处世,始终对自己拥有信心、自我激励,无论何种境遇都不弃善从恶,即使他普普通通,我们能说他一事无成吗?二是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一切社会的完善,都是从个人做起的,但如果只独善其身而不能“兼济天下”,那么,独善其身的结果未必靠得住,独善其身的价值也未必保得稳。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观点的?
我们只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实践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02
创设真实情境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处于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但仍需要具体、直观、形象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否则会出现理解、判断和推理上的困难。这一阶段是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节点,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发展理性思维,至关重要。
知识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体自觉,求知求行。真实情境则是学生深度思考的触发器,那些缺乏鲜活事例支撑的抽象表达是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中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自我教育,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生命热情。正如叶圣陶所说:“在当前的环境中有所需求,自然会自己去研究,寻求出道理和方法来,还会自己去试验这些道理和方法是否切合实用,来证实它们的价值,经过这样的研究和试验,他们得到的便是真的知识。”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思考空间,创设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契合的真实情境,将基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身边事、热会热点、两难问题等典型素材通过角色扮演、视频等形式再现出来,使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架起桥梁,让知识鲜活起来。
二
夯实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奠定思辨基础
01
夯实知识,为培养思辨能力提供基础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在正确理解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