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袁隆平鲐背之年仍为ldquo稻粱谋
TUhjnbcbe - 2021/3/13 17:54:00

90岁的袁隆平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依然坚持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他在稻田里走的每一步,都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因为在这个领域扮演了创始者的角色,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梦想永不止步。如今,超级杂交稻在大面积示范情况下已经达到了每公顷17吨的产量,“高产更高产”是他永恒的目标,他正在向每公顷18吨的目标迈进;另外,袁隆平正带领耐盐碱水稻科研团队努力攻关,要在8年时间里于盐碱地推广1亿亩耐盐碱水稻。

鲐背之年,他的眼里依然是金灿灿的稻田。远方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那里承载着的,是农民辛劳一年的寄托,还有老人的梦想。

为农民做实事,是学农者应有的义务

在袁隆平的童年记忆里,无论那个年代多么动荡,父母从未放弃过让袁隆平兄弟姐妹读书的机会。可是父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全力支持孩子上学,到考大学时,孩子却要选择学农。

父母最终尊重了孩子的选择,袁隆平如愿以偿进入农学殿堂。他在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学习四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看到当时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我认为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袁隆平说。

别人研究结实,他却一门心思研究不育

有一天,袁隆平到试验田选种,发现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8寸长的稻穗向下垂着,像瀑布一样。他推算了一下,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量或许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也不过五六百斤。第二年春天,他将种子播下去,种了多株,天天跑过去细心地管理,“望稻*”。

禾苗抽穗后让他无奈,抽穗早晚不一,稻株高矮不齐,他失望地坐在田埂上。望着高矮不齐的稻株,他突然来了灵感:水稻自花授粉,纯系品种不会分离,高矮不齐的分离比例正好是3:1,符合遗传学分离规律。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若真如此,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种优势,培养杂交水稻。

当时世界范围内,育种学界权威观点是自花授粉植物自交无退化现象,因此杂交无优势现象。袁隆平再一次对权威产生了怀疑,他还要挑战权威。后来,回忆起当时的心路,袁隆平说:

“我在安江农校就是一个普通的中等农校的教师,而老一辈的很多专家都认为自花授粉的水稻没有杂种优势,我的压力非常大。但我对水稻的杂种优势有信心。首先我从事实中发现了这一点;其次,虽然书本里说水稻杂交没有优势,但我认为它的理论依据有问题——杂种优势既然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那水稻也不会例外,而且这种优势肯定会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大方向正确,通过努力,即使有挫折也不能轻易放弃,最终是可以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日复一日,没有收获,但袁隆平总是乐观期待着明天。寻找的第14天,在拿放大镜观察了14万个稻穗后,他从洞庭早籼品种中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

经过反复试验,他把初步研究成果整理,撰写出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病态”之谜,并正式提出了以三系配套方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和思路。

从三系、两系到一系

年,海南本地的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一个长满野生水稻的水坑沼泽中发现了一棵“异常”株——那棵野生稻贴着地面生长,拥有败育的花粉。

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只是他也没想到,一件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竟打开了杂交稻研究的突破口。第二年,袁隆平惊喜地发现,“野败”竟然能将雄性不育保持下去。年,团队又种了几万株,全是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终于看到了曙光。

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1号”,并分别在湖南、广西试种。次年,喜讯频传,平均亩产超过公斤。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三系法的成功虽然成绩巨大,但袁隆平深知,要想在产量和优势利用方面取得新突破,育种上就必须冲出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的框框。他在年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从三系法向两系法,再过渡到一系法,即由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亚种间优势利用,再到水稻与其他物种间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程序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

对于自己在杂交水稻领域的贡献,袁隆平谦虚地说:“杂交水稻在中国虽是我带头搞起来的,但我认为我只是做了部分工作。我最初搞杂交水稻研究时,只是想搞个好品种,能增产粮食。现在,杂交水稻能够这样造福人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也是我最欣慰的事情。”

来源:人民出版社《我和我的祖国:时代人物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袁隆平鲐背之年仍为ldquo稻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