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从“雄安规划”看中国高端装备的下一个爆发点
时间:年6月20日下午
地点:中国·杭州JW万豪酒店
主讲人:余南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会议纪要主持人:刚才提到了*工有三大投资逻辑,一个是业绩成长,也就是装备。第二个是*策催化。第三个是地缘冲突,刚才葛老师也讲了周边形势。*策催化是科研院所改革和*民融合。今天我们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余南平老师,下面有请余老师给我们做讲座。
余南平: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到这里来开会,其实我的专业不是专门研究*民融合的,但是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呢?因为我是做国际关系研究的,现在我们提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对标到强国和强国产生的历史过程。强国的标志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是经济总量,第二是全球的硬力量,第三是金融霸权,第四是科技创新体制,第五是文化的影响力,一般来说就是这五大影响力来决定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有没有力量和广泛影响力。
这两年在学术圈里面比较热的是帝国研究,从最早的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再到当今的美帝国。帝国范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把美帝国经常说成帝国,但是它是无疆域帝国,不是用版图来规划帝国的。在早年不一样,罗马*团有帝国疆域,有行省的管理制度,美国是靠一种现代的制定纽带,比如IMF、WTO等等这种方式,把世界联系并试图加以管理。
所以在研究美国过程当中,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在国际关系史里面的冷战结果研究,可以帮助揭示许多启示,在上世纪80年代,里根刚上台的时候,跟现在特朗普刚上台的时候差不多。那个时候美国面临的问题重重,联储沃尔克被迫把基准利率抬到非常高,因为当时美国制造业确实遭到了日本崛起强有力的挑战。里根不是一个传统的哈佛、耶鲁出来的学术精英总统,他要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国内改革,就是大家熟知的特朗普现在试图用的减税,怎么减?减了不是国家更没有钱?就是有了著名的拉弗曲线。85年广场协议很重要,压迫日本升值,这对改善美国竞争力很重要。
另外一个问题是对外战略,对外就是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很有意思,美国拍过一个电视剧,叫《美国谍梦》,是讲一对夫妻潜伏在美国,如何搞情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数据。在过去那么多年间,美国的*费投入,因为现在研究苏联解体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观念并被错误地引导了,这个固化的概念是说,前苏联投了大量重工业,特别是*工,导致老百姓民不聊生,最后解体了。但是你如果看很多经典的研究,特别是比较研究,你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个道理,因为前苏联解体时有很复杂的原因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家就认为比较倾向于前苏联的重工业投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我们看开支比例可以发现,美国*备竞赛的投入比前苏联多,因为GDP总量大,但这些投入最后产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并直接推动了这个革命,比如因特网,早年是美国海*的内网,不是商用的,后来又有了导航、GPS,现在商用了。所以为什么美国的投入促使了后面的变化?前苏联是一个封闭的研发体系,完全封闭的,是自我配套为主体的,当然配套可以理解为华沙条约组织内的配套,前苏联配套体系很滑稽,是分配的,比如教练机就不是在前苏联生产的,是在捷克生产的。不仅是*事配套,生产上也一样,都是计划经济配好的,这就是前苏联的封闭与垂直研发体系。
谈到这个,联系我们一般理解的概念,说企业是研发主体,这只是学到精髓的一半,精髓不是企业是不是研发的主体,而是国家有什么研发体系推动企业研发。前苏联是封闭的,砸了那么多钱下去到科研体系,出不来。我们大学里面现在是评论文,拿奖,申请科研经费,就是这个路子,所以这是大学、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包括*工集团的科研院所通常的做法,只是上面给你研发任务,比如研究一个新机型,给你多少钱,你去研究。研究半天又研究不出来。这是目前问题。如果你跟美国对标的话,可以看到是另外一个模式的,美国模式是开放,我不管,你谁研究我不管,国防部招标,我要第四代战机比如F22,都可以来,投票,你们怎么组织生产那不是我的事,那是你们自己搞的事,国防部也很轻松,要的是结果。我们体系不一样,所以研发效果不一样,不管多少钱砸下去,效率都是极低的,这是前苏联和我们共同面对的客观事实。
所以美苏当时*费投资效果对比,可以得出来的结论,苏联什么都没有得到回报,这是历史客观数据结论。
现在我们又面临什么新的问题呢?从宏观角度来看,刚才葛教授也讲了美国在南海的作为,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美之间的博弈,这个博弈是一直存在的,因为老大和老二一直都是这样,从罗马开始就看到这个踪影,不是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交替,权利自然转移只有一次是和平的,是大英帝国的权力转给美国的权力,通过二战完成的,因为他们有千丝万缕的特殊渊源关系,其他近年没有看到过,年间也没有看到过。所以怎么处理这个关系是历史性难题。问题的核心,现在摆在对外的问题上是权力的转移,但我们内部的问题比外面的问题更加严峻一些。
我们知道刚刚出的M2增速是9.6,这是有M2以来最低的数据,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呢?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说明商业银行体系里面整个金融体系货币乘数极具下降,原来5.4,现在没有5.4了。M2下来之后投资增速马上出现拐点了,这是毫无疑问的,我认为出口真正的麻烦还没有到,特朗普上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怎么解决?特朗普非常简单,咱们不讨论其他比较虚的事,咱俩做生意,逆差多亿,怎么办?你总要给人家谈,所以说三个月要拿出解决方案来,所以“百日计划”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总结出来,中国的出口前景并不是那么好,因为过去有大量的顺差,顺差这个事现在一定要解决。如果你找不到一个改革切入点,经济可持续增长就没有发动机了。
所以现在如果把中国经济这盘棋摊开,站在立体角度来看,其实是没有新增长动力的。那怎么办?如果再要增长,只能从体制深入改革动手,改有两个观点,一个是主动改,一个是被动改,被动改是逼着改的,没有增长动力怎么办呢?所以现在什么概念呢?我记的没错的话,10万亿以上的国有*工资产,但是现在基本是封闭体系内循环,放不出来。如果你不在体制上动是没有办法放的。但是这个改革不简单,因为这个改革是动了奶酪的。我们有一些草根认识,现在我们的*工采购体系94年搞的成本加成价法,在现在的环境下,那就是拼命把*工产品成本价做高,对于国家来说*费没有少花。按照我的说法,假如改革到位,*品单位总价可以降10%,所有的飞机单价降10%,总装还可以赚到钱,但混充的配件可能就要出局了。我们在现实中碰到过,一个螺丝5块钱,送进*工采购体系50块,这个玩意儿真的难道难做吗?哪有那么难。这个螺丝与电缆,难道浙江温州企业不能做?当然能做。这就是因为体系不开放,是封闭的,就是前苏联体制。但是你这个改革真的是动了别人的奶酪,这是我们做学者看到问题。但我们看到了,没有用,只有最高层下决心才能够动,因为这个既得体系力量太厚了。我们可以等信号吧,哪一天真的说可以干时,就是真正的*民融合了,任何采购都要公开招标,技术标、价格标给你定在那里了,高了计算机系统不接受,这就是公开透明招标。所以中国*工体制几十年没有大改革过了,必然有大量利益集团埋伏其中,不改革将来中国前途堪忧。所以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工采购体制,这是第一个。
第二是所谓的科研院所,院所现在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身份,跟大学一样,现在是事业编制,国家给你发工资,有社保,都有。同时又拿国家的科研经费,每年向国家申请课题,重大研发,科研院所作为事业单位,他同时给*方卖货,卖了货有利润,就会发奖金。我就觉得很奇怪,你又拿着国家事业身份,又拿着企业的奖金,这是什么身份呢?如果你是企业,那就按企业的玩法。所以现在为什么把科研院所弄成一二三类?因为这里面确实有问题,当然也不可能全部改成企业,因为基础研发还是需要的,比如空间探测就不可能有市场效益,只能国家付钱。这些项目属于基础研究,会获诺贝尔奖的,是写论文的,可能长期不会产生任何效益的。当然大部分科研院所,你都在市场卖货了,应该转成企业了。有人会问转成企业到底有没有效果?会转成动力转化机制?其实,人本质其实是很贪婪的,本性有一些弱点是不会改变的,虽然他有很高的*治觉悟,但是自己有没有股权也很重要,哪怕有股也是自己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就像大学,这个大学办好办不好跟我有什么关系?那都是校长的事,我把科研做好,不会操那个心的。但是私立大学校董会就不同了,办好办不好差别很大,必须要办好。
央企现在的混改玩法,国资委好像给的最高员工比例权限是10%,包括最近东航下面那家,员工都是10%,这可能是国资委最大的权限。院所能不能突破?这一点我不知道,如果你让我建议的话,我建议突破,因为这些科研人员都是为国家服务这么多年的栋梁,比例高一点,把科研骨干人员留住,毕竟对国家只有更大的好处,对个人也不是坏事,为什么不给高一点呢?比如15、20、25都可以,国家控制50%以上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个混改有效果呢?因为有的普通制造业混不下去了,改了也白改,没有意义,因为你创造不了价值,所以低端制造业改不改没有意义。但是科研型企业不一样,这里差别大了,原来三年研究的成果,现在可能一年半就能干出来,这就是差别,可以大大缩短跟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在过去很困难的年代,我们都有很多发明,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物质条件,现在就是积极性的问题,你说让我上班,我把我的班干好,我工资就是拿那么多,顶多分点奖金。而改革后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有股权,哪怕一点点也是股权。所以科研院所改革的动力,远远比普通国企改革动力大很多,不是一般的动力,因为这个逻辑非常简单,其实是研究的动力机制。我经常开玩笑讲:发动机那么难,叶片不过关等等,每个发动机高级研究员给20%的股权,可能很快就能做出来,你得有动力,得推动。要不然为什么所有的科技公司都要给期权,谷歌也给你期权,没有期权谁努力做?
所以我再三强调,一个是*工产业改革能带动社会民营增量。第二个是科研院所改革,它创造了GDP的效能和将来国家科学技术总体水平是无限的,这就是体制,打破这个牵制前途一片光明,守着这个体制未来经济会拖下来,因为目前已经几乎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了。
大家都在讨论,将来房地产一下来,二手房也不交易了,新房也卖不动了,那家电也麻烦,它是房地产后周期,这是很典型的例子。未来你看数据就好了,你现在好,明年可能就不好了,去年卖的最火,去年卖的房子都得装修,这就是今年数据好的原因。你看看银行的数据,如果现在按分红率来讲,大银行分红率3%都到不了,你为什么去买大银行?所以炒股的人找了一个说服自己的逻辑,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是事实。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中国一定要走出这个困局,把L型经济,在五年之内实现产业升级,但是中国又不能只搞服务业,退出制造业,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高端制造不能退出,美国制造业虽然比例不高,但是福特号航母是在自己家门口造的,人家核心都是自己的。
第一点,我们必须要搞自主的高端制造业。第二点,从客观角度来讲,中国人就是干制造业的命,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你说把非洲全武装成制造业了,给中国人造杯子,那这个杯子可能消费不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要释放中国的最后一个生产领域的潜力,就是计划经济体制封闭的产业,有的计划经济领域讨论过释放,但是有的释放出来可能就麻烦了。比如教育能不能释放?能释放,但是教育公平问题解决不了。医疗也讨论过释放,从大产业讲,比如医疗,三分之一已经民营了,但总体基础公共服务还是国有的。教育,基础教育全是国有的,将来还应该坚持。这些全是跟科研有关的,所以现在的问题,再要去改革所谓的计划经济体制,那么*工这块的资产很显然没有那么多的公共属性,那么多大的*工集团,最重要的是怎么调动积极性?同时把国家投了50—60年的技术沉淀释放,这是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这是新领域。
去年*改很重要,因为*改必须要完成,不完成*队体制改革,*工集团体制没有办法改。第二,我们也观察到,我的专业领域是研究国际*治经济学,反过来也会研究国内*治经济学。我们注意到,去年到今年,各地方主要行*官员,全是*工口出来的,像重庆的、黑龙江的等等,全是干*工的。我个人从这个角度推断,因为改革需要上面的*策,同时下面还得有人落实,这些人不到位,不在一线岗位主管的话,上面有*策也推不动,这些干部就是为*民融合做好准备。所以我相信这些任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改革的角度看,美国*事研发体系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它是很好的对标物,当然美国与我们的*队管理体制不一样,美国总统是三*总司令,国防部是*队权力部门。但是从招标采购,提高科研装备*费效果来讲,我们肯定还是有学习的空间的。
最后讲一下外围的情况,在小布什时代,美国*费曾经到过5%的水平,是比较高的。后来奥巴马来了8年,砍到了3.2%。我们断定特朗普时代会慢慢恢复上去,恢复到大概战后平均4.2%—4.5%之间,不是一个很低的数据,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数据,均值。但这个值就很厉害,一个百分点2千亿美元,1万多亿人民币,一个百分点的回升对我们压力不小。美国今年预算已经做了,大幅调整结构,把环境署的钱砍掉了,把教育属、美国对外援助属的钱砍掉了,省了亿美元出来,全部加到*费上去,明年还会加。讲个笑话,特朗普跟沙特签了*火合同之后,在中东制造海湾国家对立,卡塔尔没办法,它后来也找美国买了亿美金的*火。
所以在外围压力是现实存在的,并会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相信,我们原来投入是不足与无效的,原来投入1万亿,真正花在有效武器战力提升可能就很少,。但假如*工采购体制与院所真正改革后,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我们看到的未来前景应该是非常不错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余老师深入浅出的演讲,如果你不相信这个改革,不相信体制的变化,*工确实没有大家想的投资价值那么大。刚才有人给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