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3D实验室发现更多精彩!
朱邦芬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98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98-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8-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年为英国物理学会Fellow。
曾任教育部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第八届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委员,美国UIUC等8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ChinesePhysicsLetters”主编,9个学术刊物编委或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常委,以及多个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家实验室理事。
朱邦芬是一位凝聚态物理学家。他与*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朱模型”,引起国际上普遍重视,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在多本国外专著及研究生教材中有整节介绍。朱邦芬建立了量子阱激子旋量态波理论,给出了量子阱中正确的激子光跃迁选择定则。他还和*昆等一起建立了一个系统的量子阱中拉曼散射的微观理论,解决了宏观对称性分析不能解释的疑难问题。他还与学生一起预言和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惑的实验现象,在半导体超快光学过程、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体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工作。
朱邦芬发表研究论文约00篇,著作3本,编书6本,论文被他人引用余次。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他关心国内教育,多年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担任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物理学科召集人,并任清华学堂物理班首席教授。
年4月27日,“科学精神中国行”在浙江大学举行,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大学校长,聚焦“中国的科研创新和学术诚信”。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前所长周忠和主持当天的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前主任、浙江大学前校长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朱邦芬,浙江大学副校长严建华教授,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生物系教授JohnSchrock以及郑州大学特聘教授、EnergyEnviornmentalMaterials主编邵国胜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近年来,中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论文的数量自年起已经跃居世界首位,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不断有重大科研不端事件爆发,成为影响科研氛围、困扰中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当前中国创建“双一流”高校和建设科研强国的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推动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提升科研诚信教育,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健全学术诚信体系,值得各方深入探讨。
严建华教授以浙江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以及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体系。浙江大学在年科研人员就以第一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在CNS三大期刊(《细胞》、《自然》和《科学》)及子刊发表论文37篇,在海内外顶尖人才招募以及高水平国际合作等方面均排在全国前列。年,浙江大学还启动实施了“创新计划”及首个专项“双脑计划”,在重视科研创新的同时,浙江大学还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早在8年就制定了全国首部研究生学术规范,开设科学道德相关公共素质课,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
杨卫教授的报告主题是“诚信好转,伦理堪忧”,主要回顾了历年中国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以及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科学界在整肃学术诚信上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他探讨了中国科研伦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朱邦芬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回归科学的真谛,坚持学术诚信”,回顾了我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取得的众多成果,同时探讨中国的科学精神以及如何使其在中国扎根。Schrock教授介绍了不同社会文化下,科学的共性。邵国胜教授则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对学术诚信的评估。
据学术服务提供商Editage(意得辑)发布的《全球科研作者调查报告》显示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并不知道“如果没有注明引用的论文,自己重新表述同行的观点”或“不使用引号,直接逐字引用”均构成抄袭。
对话环节的主题是“中国科研诚信的破与立”,此前进行主旨演讲的嘉宾参与讨论。他们围绕学术诚信对科研创新的影响,如何从制度上确保科研人员的诚信,如何避免大规模撤稿事件今后再次发生,以及在中国基础科学快速发展下,如何提高我们在科研诚信以及科研伦理上的建设等话题。
以下内容整理自朱邦芬院士的现场演讲,文章内容略有改动。
● ● ●
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
两个“史无前例”
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五四运动提出的“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时最急迫的使命以救亡为主,因而当年的“德先生”、“赛先生”主要是为救国、强国服务。
00年过去了,回顾我们现在的科学和教育,我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巨大,但很大程度上是硬件的进步,取得的成果比较多的是对已有知识扩展,多靠国外已发展的技术和设备;在精神层面,要想让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真正生根,在中国文化当中生根,还任重道远。
科学精神的真谛是探索未知,通过科学研究把世界上很多不懂的事情弄明白。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好奇心、独立判断、批判,以及对人类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科研的原动力在我国的科教界比较缺乏。
中国的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把科研看作是一种谋生职业,本质上还是原来科举文化的延续,把科研发表论文看作应付职业考核的要求,看成个人晋升的途径,甚至是做官的垫脚石,缺乏基本的科学精神,当下的学术诚信问题,与此密切相关。下面就我国学术诚信现状,谈谈我的看法,谈谈如何使我国的学术不端蔓延得到根本的遏制。
我对我国学术诚信的整体估计同杨卫校长评价的“诚信好转”有一点不一样,我没有他这么乐观。我对我国科研诚信现状的评价用两个“史无前例”来描述:
第一,随着我国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趋向的盛行,随着全民的平均道德水准的滑坡,随着我国目前以考试分数、学位、论文、项目经费、各种人才帽子等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和严重程度史无前例。
第二,我们社会对科研诚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