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大二的萌新们,对于进入实验室开展初期科研体验有着很多疑问。年10月9日我们有幸采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谢志雄教授,对关于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目的、现阶段需要培养什么能力、以后的发展方向等有关问题进行交流。特整理文稿以记录与分享。
01
受访人介绍
谢志雄教授
谢志雄教授,微生物学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遗传学和微生物生理生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子课题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一项等。教学方面,谢老师承担了本科生的微生物学实验、基础生物学实验、生命科学导论和科学研究训练课,同时他也是国家精品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第二负责人。老师在教学上也卓有成就: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名)、湖北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
02
太长不看版
-1-
对于本科生来说,接受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才是进实验室的目的。并且是否进入实验室或者企业实习,取决于个人对未来的规划规划和当前实际情况。
-2-
现阶段来说,学习技术很重要,但是不能只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在有能力的时候,可以尽量多去几个实验室。但是在每个实验室要有始有终。这样有利于寻找并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相关能力的训练。
-4-
现阶段阅读文献的目的更多是培养发现文献中的漏洞的能力,以及提高获得信息的能力。
03
访谈实稿
本科生进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
Q1
谢老师您好!请问大二的本科生进实验室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我们要培养自己什么样的能力?
进实验室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有机会受一个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不是为了进而进,和个人的规划和当前的情况有关。
对于以后要参加科研的同学来说,要把进实验室作为评估你以后发展规划的一种方式。一个是本身会学到技能和方法,另一个是体验式的了解,你以后的规划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你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体验式”很重要,早点做这个事,总比入行之后再做成本要低多了。
“体验式”就是体验科研过程,了解我想解决问题时应该怎么做,看看这个方向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和愿意做的。
组会是了解进展、了解实验的很好途径。组会对实验结果,实验设计的方案,会有细致的分析。对开始学习来说,有些细节的地方,是需要在实验室,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的。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二下暑期进入实验室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基本的实验技能在课堂上都学到了,进实验室不会懵懵懂懂。
对于以后计划进入企业的同学来说,在生物技术企业实习比进实验室更重要。在学校的时候先选一些与企业管理,创业相关的课程,这时候也需要更多地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社会的资源。
啊这我们还要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进实验室,掌握技术相对容易;做某一个方向,以后和别人合作发文章也可以。但是解决不了关键问题,只是相当于别人的工具,只有自己掌握了这个技术,又有关键问题,才可以在这个领域钻研下去。当然,对于现在的一二年级来说学点技术也是有必要的。
啊这不过,技术固然很重要,但是你以后总会离开这个实验室,技术可能会用不上,但是思想一定会用上。学技术只是一方面,不能作为根本目的。重点还应当放在思想层面。
Q2
我们现在可能还不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实验室科研和以后发展方向的关系是什么?
进实验室是一个选择以后方向的好机会。在有能力的时候,可以多去几个实验室。一般是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时间段。最后如果对一个方向感兴趣,可以科训和毕设一起做。当然老师们是不愿意接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进实验室之后,理论上课余时间都去实验室学习和思考,自己才能够有更多的收获。
同时,像咱们大四上学期推免完成之后,研究生老师会希望学生这个时候去那边的实验室,相当于提前进入研究生的工作,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有同学打算走生物产业的路线,那么企业实习调研就很重要,我们也会推荐有需要的同学去企业实习或者做毕设等等。
Q3
您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贯通式培养的优点吗?
大三下遴选通过之后,老师会安排后续的课程,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打通,相关课程只学一遍。相当于大四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的工作是一起做的。贯通的好处是做研究的时间更多,相当于把大四的那一年用进去了。这其实也在强调在实验室时要多花精力、多看、多学。
文献研读
Q4
我们在科研过程中,文献阅读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文献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第一通过查,读文献,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要知道怎么收集到需要的东西。第二个要会读文献,读多了就知道,怎么通过关键词,题目,摘要,图表了解这个文章做到什么程度,做了什么内容。第三是要学会从文献中找问题,没有一篇文章是没有漏洞的,会找漏洞,以后做事才可以事半功倍。
引用率比较高的好的文章可以精读,看看文章的标题,摘要为什么这样写,材料方法技术是新的还是旧的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结果的逻辑是什么,最后讨论里面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还没做完的……即把文章“解剖”开。没有一篇文章是完美的,一定有漏洞,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漏洞,发现问题。泛读的话,主要是看进展,看摘要,看结论。如果要投稿,可能还要看图表是怎么做的,点线图好还是柱状图好。入行之后,只有比别人做的更细更充分,才可以比别人更“高明”一点。
如果是进实验室,老师会给学生们看文献。你们需要要熟悉这个方向是在做什么、了解这个工作定位在哪里、在整个大的科学过程里是属于哪一步、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样你们才知道实验要做到什么程度,也有利于安排实验的时间。
学习与总结
Q5
对我们的科研学习您还有什么建议吗?
我认为要鼓励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实验经历,比如大家的专业课结课论文、开放实验报告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比如你们动物生物学开放实验“虾体色的研究”就是之前一个学生自己探究之后整理出来的,现在编入了你们专业课实验中。
所以要注重归纳和整合。很多科研成果也是在不断总结中发现的。
祝你们都能有所收获!
组织与采访: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级生科四班
文稿由采访方初步整理,并经过受访人的审核与修改
致谢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谢志雄教授针对我们的科研困惑进行了解答,并对文章进行了审核和修订,感谢老师的大力支持。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级生科四班陆柯羽和刘冬子同学负责了此次采访整理与排版校对工作。
感谢以上老师及同学对本次访谈的辛勤付出。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