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生科院大楼的白炽灯在桂子山头安静又明亮。实验室里,三两个白大褂正在摆弄着切片,观察着试剂。两鬓斑白的老教师对照着培养基,反复演算着新的结论。踏实肯干,潜心务实的他们在新时代守着科研初心,展露科研锋芒,担起科研大任。
今天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生科院研究组的故事
朱曼璐、戴雄风研究组以匠人精神,守科研初心戴雄风、朱曼璐夫妇,共同主持细菌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华中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项目,在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到来到华师工作中的短短一年间,即在国际微生物学一流杂志美国微生物学学会(ASM)会刊《mBio》上及国际知名微生物杂志《CriticalReviewsinmicrobiology》发表论文三篇。作为同学中的第一批独立PI,在他们身上流淌着的是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
不同于其他研究组,朱曼璐与戴雄风所在的研究组仅仅只有他们两位成员。而且,研究组的研究氛围是轻松欢快的,他们做科研的时间也通常是朝九晚六,一般最晚不超过夜晚10点。他们认为比起单纯地拼时间,工作效率要重要的多。在每天做科研的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必须全身心投入,而不应该做其他不相干的事情。另外,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这样将每天10个小时的时间发挥至最高效可以完成许多任务。
“生物学研究中一定程度上需要运气,倘若运气差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需要转移视线,调整自己,从其他角度进行摸索。”戴雄风说道,“对于一件很难的事情,大家刚开始都会有畏惧的心理,没有把握,但是先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就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信心。”年十一长假期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原核生物在某些条件下转录和翻译是解耦联的,这与以往教科书上的观点不一致。也正是这一挑战传统的观点、挑战教科书级别的发现,给了他们强大的信心,得以不断地推动着他们研究的进展。
他们认为,华师生科院带给他们的是独立的氛围,能够自主地做研究,真正实现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在定量与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他们的研究组现今主攻的方向包括微生物生长的定量法则,细胞周期与细胞大小调控以及抗生素体内作用机制。由于与生物学各个领域之间都有相互联系,定量与合成生物学是目前国际上较为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国际上新推出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科学杂志。在国内,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重点资助该领域的研究。与之相关的肠道微生物、抗生素的耐药性等问题也是现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