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农学风云人物展
肇逢华诞之隆庆,回望引路之贤达。在学院百十载院庆之际,吾辈将回顾农科先达熠熠生辉的名字,回望勠力齐心躬耕之研学,回望夜以继日上下之求索。文脉赓续,弦歌铮鸣。为先贤继农学,为盛世开复兴!学坚韧不拔之志,感知农爱农之心,承求是创新之训导,担振兴中华之大任!
蔡邦华
著名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简介
蔡邦华,年10月生,江苏溧阳人。年毕业于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年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教授;年至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究林业昆虫,获博士学位;年回国,继续在浙江大学任教,并于年任浙江省昆虫局局长;年8月起,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13年,并于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蔡邦华学术造诣深厚、知识渊博,是我国昆虫学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致力于螟虫的发生、防治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创立了一套害虫预测预报制度;查明了中国产的不同五倍子及产生不同五倍子的不同倍蚜的种类和特性,为五倍子的人工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行了直翅目、鳞翅目、等翅目等5个昆虫科目的分类学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属、亚属、种和亚种;提出了松毛虫及白蚁的综合防治方案等,并于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排名第一)。其专著《昆虫分类学》主张各个目科要有各自的典型代表,强调列出与经济有关的种类,奠定了中国森林昆虫学研究的基础。
蔡邦华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期间,带领浙大农学院师生前往贵州湄潭坚持办学。农学院师生历经浙大西迁的锻炼和洗礼,求是精神和勤朴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浙江大学回到杭州办学后,蔡邦华着力于学院学科发展,促进校区设施建设,维护师生权利和安危。期间,蔡邦华还参与到台湾大学的接收和建设,完成了一项崇高的使命。蔡邦华先生恪尽职守、敢于面对逆境、赴汤蹈火的高尚情操,深受后人敬仰。
陈鸿逵
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
人物简介
陈鸿逵,年生,广东新会人。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生物系,获美国依阿华农工学院博士学位。年回国后,历任国立浙江大学、浙江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病虫害系、植物保护系主任,曾兼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曾当选为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顾问及华东分会名誉理事长、浙江昆虫植病学会理事长等。
陈鸿逵是中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20世纪20至50年代初,从事大麦、小麦、粟、高梁、油菜,亚麻等真菌病害研究。年至年先后开展了油菜及水稻等作物病*病的研究,提出了治蚜防病(油菜病*病)的策略及措施;参与主持华东稻麦病*病科研协作组,查清稻矮缩病5种病原病*的种类、症状及其虫媒与传*规律,开展了防治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承担了《镰刀菌志》以及《浙江药用植物志》中菌类部分的编写任务,并开展镰刀菌研究。另外,在生物防治资源真菌的探索及发掘上,主持开展了稻二化螟和柑橘粉虱以及茶树、果树蚧类害虫的若干寄生性真菌的研究。他的主要著述有《浙江镰刀菌志》及《浙江药用植物志》菌类部分,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陈鸿逵是我国植物病害检疫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年他帮助上海商品检验局开展植物病害检疫工作,建立我国港口第一个植病检疫实验室,为我国植物病害检疫工作奠定了基础。他是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科的创始人,植物保护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执教七十余年,为我国的植物病理学科特别是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瑞纶
农业化学家、中国农药学科先驱
人物简介
*瑞纶,字子荣,年3月生,河北任丘人。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年升任教授兼农艺学系主任。曾任原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并兼任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常务理事,《植物保护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瑞纶在农药和制剂品种的研发、农药应用、农药安全使用、农药分析、农药标准化等各个方面都颇有建树。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他特别致力于国产植物性杀虫药剂的研究,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雷公藤碱”(Tripterygine)的生物碱。他在广西农事试验场任职期间,在科研上同样取得了很大成绩,尤以对植物性杀虫剂*鱼藤和豆薯种子中有效杀虫成分的研究为突出。他在农药植保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他主持研发的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的有效药剂——“灭蚕蝇1号”和“灭蚕蝇3号”,首次解决了药物防治益虫体内寄生昆虫的难题,成为了文革后第一批国家发明奖的获得者。
*瑞纶在我国最早注意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并开创了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他研发的甲六粉、乙六粉,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保障粮食供给功不可没。他撰写的《杀虫药剂学》是中国第一本农药学学术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倡导把农用药剂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农药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高级农药科技人才。
祝汝佐
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寄生蜂分类与生物防治研究先驱者、中国桑树害虫学奠基人
人物简介
祝汝佐,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病虫害学系。年起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学系副教授、教授,兼任蚕桑学系主任。年后历任浙江农学院教授、蚕桑系主任,浙江蚕桑学院院长,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副系主任兼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历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浙江省昆虫植病学会副理事长,《昆虫学报》和《植物保护学报》编委。
祝汝佐是我国著名昆虫分类学家、桑虫专家、生物防治学家。20世纪30年代初,即在中国首先进行寄生蜂分类、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为中国寄生蜂分类和害虫生物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大力倡导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协调防治”;他是中国桑树害虫学奠基人,在桑毛虫、桑蟥、桑木虱的防治研究上有卓著贡献,并研制出防治桑蟥的巴豆乳剂,对中国蚕桑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他著有《江浙姬蜂志》、《中国松毛虫寄生蜂志》、《中国的桑虫》及《农作物害虫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结合问题》等40篇(本)论著;主编《农业昆虫学》;参加《中国桑树栽培学》、《天敌昆虫图册》等书的编写工作。
祝汝佐热爱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昆虫学家、植物病理和微生物学家。对于研究生,他主张放手培养,多启迪,少干预,知识面要广,研究工作要深,工作量要大,他总是鼓励年轻人勇敢开拓,超过前人。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曾二度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
李德葆
原浙江省副省长、原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人物简介
李德葆,年8月生,浙江嘉善人。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年赴中国科学院进修3年,年赴美国加州大学访学2年。历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副校长、校长,创建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并任所长。年至年任浙江省副省长,年至年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华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浙江省农学会理事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等,创建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并任理事长。
李德葆自60年代初起,一直从事植物病*学的教学与研究,80年代后期起拓展到分子植物病理学、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及相关领域,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分子机理领域具有突出贡献。他在植物病理和生物技术领域建立了一定特色和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主持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先后发表论文篇,著作3部,获奖成果7项,专利1项。
李德葆同志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年轻人培养。在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辛勤耕耘,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生31名,硕士研究生21名,在国内较早开展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研究,举办了22期全国基因工程培训班,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活跃的学术思想、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力,年被美国南加州大学授予杰出教育家称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