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技人物张学昆扎根科研为初心攻坚
TUhjnbcbe - 2020/12/21 14:06:00

初次见到张学昆,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所(以下称“油料所”)二楼的一个小会议室,多年的农业科学研究,让他的皮肤略显黝黑,细框眼镜下,神情温和,他亲自为我们拿来水,暂时放下繁忙工作,坐下来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张学昆接受本刊采访

结缘农学

年,张学昆出生在云南昆明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爱钻研的他成绩非常优异。张学昆小时候住的附近就是云南农大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经常去这些地方玩,喜欢上了和植物打交道。初中时,老师讲的老一代农学家蔡希陶的故事,让他很受触动。上高中时,有个同学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杂交粳稻李铮友教授,为云南高原的水稻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事迹深深影响了张学昆志向,高考后,他选择了农学,并报考了李铮友教授的母校西南农业大学,与农学的缘分也就此开始。

在西南农大,张学昆一直从本科毕业后,作为四川省优秀学生,张学昆毕业留校,任团总支书记,但他一直想做的是搞科研。两年后,当张学昆想转去做科研时,因组织需要,还得继续留任行*岗位,但他没放弃科研,工作之余跟随西南农大的油菜遗传育种专家李加纳从事油菜研究。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科研计划,每年定量完成科研项目。四年后,张学昆终于有机会回到科研一线。

让科研真正为农民带来效益

年,张学昆下乡挂职,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他看到了老百姓的穷和苦。“老百姓种油菜是亏本的!”张学昆如今回忆起来,仍感痛心。这次挂职经历也带给他反思,他说:“当时对科研人员的考评主要是看论文产出,并不看成果转化,我们的技术走不出来。”自那之后,张学昆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农民带去实在的效益。

年3月,机缘巧合下,张学昆遇到了正在寻找接班人的邹崇顺研究员,他所负责的油菜轮选研究课题组正需要找一个课题负责人。由于早就听闻油料所的成果转化做得很成功,并形成了一套科技成果对外转化的机制,想到能有机会更深入系统地从事油料作物研究,并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出去,他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决定来到油料所工作。

十几年来,张学昆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硕果累累。他率领团队攻克油菜耐渍性技术瓶颈,成功选育了“阳光”等10多个高产中早熟油菜品种。“阳光”在产量和耐渍性有显著突破,是近年来增产幅度最高的常规油菜新品种,也是我国推广面积中名列前茅的主导品种,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兑现承诺十年磨一剑

年,世界粮食危机爆发,粮油价格暴涨,导致我国菜籽油的价格从每吨多元暴涨到了1.4万元,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为此,*中央作出了“大力发展油菜生产”的重要批示。张学昆作为油菜专家,向中央建议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冬闲田资源发展油菜生产,可为油菜扩大万亩生产面积,降低菜籽油的进口依存度。

冬闲田主要分布在我国双季稻产区,长期以来,适宜双季稻的三熟制油菜只有短生育期的传统白菜型油菜,亩产仅70多公斤,种植效益低,发展十分困难,导致我国冬闲田资源无法利用。要利用高产的甘蓝型油菜代替早熟白菜型品种,必须攻克早熟与高产、早熟与抗病、早熟与抗寒三大难题,我国科研工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就对此开始了研究,但始终没有显著突破。

尽管困难重重,为了兑现对中央的承诺,张学昆团队长年坚守在江西吉安三熟制主产区,埋头开展早熟油菜新品种选育。年,历经十年磨砺,我国早熟油菜新品种选育终于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张学昆团队多年来的扎实研究下,一系列能够适应双季稻的极早熟油菜新品种培育成功,达到了他当时向*中央承诺的育种目标(亩产公斤,生育期天)。其中,代表性品种“阳光”实现了三熟制早熟油菜单产倍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亩产达到公斤的突破性三熟制早熟油菜新品种,生育期仅为天,抗病性和抗寒性显著改善,为我国万亩三熟制冬闲田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如果加快应用,“阳光”的产出,将预期减少进口万吨油菜籽,有望将我国食用油自给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种一亩油菜从亏损元变成了净赚元“”技术引领我国油菜生产

面对农业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小试能成功,交给农民后不管不问,实际生产技术不配套”问题,年,张学昆决定给自己风险和压力,他尝试转包了云梦县台湖农场亩冬闲田,研究能让农民种油菜真正赚钱的技术。为提高生产效益和效率,他引进了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最新油菜科技成果,购置了20多万元的新型油菜播种和收获机械装备,投入资金60多万,将已研发的油菜品种“阳光”的机械精量、耕播技术、配方施肥、防渍、草害防控、一促四防、机械分段收获等7项技术成果集成组装,形成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大面积机械化生产,直接生产成本从多元降到近元,效率提高了倍,种一亩油菜从亏损元变成了净赚元。

年,油菜籽的种植成本又遇到了新难题,受进口油菜籽的冲击,我国油菜籽的售出价格从每斤2.5元暴跌到1.8元,农民生产油菜籽的利润又面临大幅下跌。当时,张学昆与湖北省油菜办公室到武穴调研油菜生产时发现,农民种油菜的每亩产值仅元不到,又回到了亏损。这让张学昆十分痛心,陷入反思,我们的技术还存在不足,如何才让农民能挣钱?

为了将农民种油菜的收益提上来,张学昆认为,必须提升油菜种植的综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开放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油菜种植的生产技术和成本必须比发达国家有竞争力才是根本出路。除了要从育种上提升技术,还要从播种、田间管理、收割上实现机械化的提升,达到“”目标——将油菜生产成本降低至元,单产要提高至斤,这样才能让农民收益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湖北省油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张学昆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三年联合攻关,研发了包衣种子、种肥同播、缓控施肥、直接收获等关键技术,并研制成功了油菜种肥同播机,实现了油菜生产的“一播一收”和“绿色高产”,农民不用再打农药,不用追肥,无需人工割油菜,所有操作都可以机械化完成,这一系列突破,实现了油菜种植的“”目标,全新的油菜种植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技术”)得以建立。“”技术的实施可以让油菜种植的成本下降元,单产达到斤,效益超过元,我国油菜的种植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该技术一经推出,就被农业部列入了主导技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引领了我国油菜生产的新方向。

张学昆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科研成绩,他说还有新目标等待着他去实现。期待着这位心系国家和农民的科研老将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得以转化。

作者:湖北技术交易所/江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人物张学昆扎根科研为初心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