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研诚信和学术风范故事汇编袁隆平不
TUhjnbcbe - 2020/12/15 15:59:00
怎么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不经过“水深火热”是难出成果的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推进诚信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

在道德规范中,最基本的是诚信,它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础。科学道德是人类一般道德规范在科研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精神、学术道德、科学伦理和学术规范,其实质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真”的追求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也是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的精髓。对“善”的追求是科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科学伦理的核心和学术规范的特征。对“美”的追求是科学的终极境界,也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点。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说,“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饥饿的威胁在退出,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人物简介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国内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曾获“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0多项国际大奖。

不经过“水深火热”是难出成果的

袁隆平从湘西偏远荒凉的黔阳安江农校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跻身为誉满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这中间需要历经多少跨越和艰辛。袁隆平如果因循守旧、随波逐流、盲从权威,他也许会成为一名很好的中专教师,但永远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更不要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杰出贡献者。

年夏天,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到湖南省西部山区的黔阳安江农校教书,最初因缺少俄语教师而被分配到文史教研室教俄语,第二年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开始讲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基础课和专业课。20世纪50年代,中国生物学教学主要讲授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在讲课同时按照这些理论进行无性杂交、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尝试将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以获得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种,但都未能成功。

年,袁隆平从《参考消息》获知遗传学的前沿进展和育种实践后,开始冒着被批判的危险坚持在孟德尔分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杂交水稻研究。这年7月的某一天,袁隆平在校园外的早稻实验田中,敏锐地发现一簇“鹤立群鸡”的水稻植株。这一意外发现让他格外兴奋,他立即着手从理论上论证“鹤立群鸡”的稻植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结果提出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的思路。这一成果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题发表在年第4期的《科学通报》上。由于这一划时代的理论成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得以在动乱年代受到国家科委和省有关部门的“特殊保护”。尽管如此,他的试验田依然两次遭受红卫兵毁坏,研究思路也多次遭到水稻研究权威的指责和嘲弄,他的育种事业几次差点搁浅。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不尽如人意。日本的新城长友在年成功实现粳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但因技术难度过大一直未能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国际水稻研究所也在年中止了此类研究项目。外国人没有成功,中国人能成功吗?凭着过人的胆识和超凡的直觉,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投入于杂交水稻育种的事业之中。

年,为了加快育种进程,袁隆平及其团队先后在云南和海南岛建立起杂交水稻育种基地。每年10月,他们都会转战南国,顶着烈日酷暑泡在田间地头耐心地观察。年的某天,留守在海南岛的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在一片沼泽地的小塘边惊喜地发现了培养“三系”的关键材料——“雄性稗育野生稻”(“野稗”),一下子找到了杂交水稻繁育的突破口。很快,袁隆平的另一得力助手罗孝和协助解决了杂交水稻中诸如优势原理、不育系选育、优势组合选配等疑难问题。年,第一例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繁育成功,其单产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年,袁隆平繁育的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进行多点示范推广,推广面积达多亩。年,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万亩。这一期间,袁隆平白天在海南育种基地的田垄间操作,晚间则通过授课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报告“野稗”的发现,无私地将“野稗”提供给各类研究者,并因此带领全国科研人员迅速进入到杂交水稻育种的最前沿,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杂交水稻专家。

年,袁隆平与罗孝和等主要研究人员因其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繁育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家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授奖大会上发表讲话:“籼型杂交水稻的培养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十几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都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当年6月7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授奖消息,并同时发表题为“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的社论。

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大海捞针”式的全面观察是袁隆平团队寻找其预言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的基本方法。在长达十几年的育种实验中,袁隆平几乎每天都腋夹标本夹、手持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个可能的稻穗。为了不让帽沿遮挡视线,他光着头、顶着炎炎烈日,在茫茫绿海中一垄垄、一行行地找寻着那些从未见过又从未在相关文献上有过记载的“假设物”。为了找出理想的保持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野稗”发现之后,用其与数百个品种的常规稻进行了数千个测交实验。“二九南1号”不育系就经过了连续3年共7代的测交和回交,使用了10个株系共株实验稻……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他曾调侃说:“搞三系杂交水稻,主要是顶着太阳到田间寻找不育材料;搞二系杂交稻和超级稻,主要是要掌握不育材料在温度中的变化,特别是阴雨低温中的变化。结果是搞三系老是要晒太阳,可谓‘火热’;搞两系和超级稻则老是要淋雨,可谓‘水深’。搞杂交水稻的人,不经过‘水深火热’是难出成果的。”

年,在湖南怀化召开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现场会上,袁隆平郑重宣布,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年9月,袁隆平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这是我国超级稻攻关的一个重大突破,意味着中国的杂交稻研究水平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年,袁隆平因为在杂交水稻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年度世界粮食奖。

袁隆平说,“要说杂交水稻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与常年在“水深火热中”求真务实的观察试验,造就了超级稻的奇迹,也造就了袁隆平的辉煌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研诚信和学术风范故事汇编袁隆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