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科研之思考从何处开始,又志向何处
TUhjnbcbe - 2020/12/4 14:31:00

在大学阶段,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本科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学术科研训练、如何合理规划本科学习生涯与今后职业生涯。收集到同学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后,我们有幸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几位教授回答了我们的问题,特整理文稿以记录。

01

受访人介绍

1.栗茂腾,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甘蓝型油菜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育种,油菜重要性状形成的多组学解析,甘蓝型油菜重要活性物质产生的分子生物学解析及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

2.张蓉颖,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内膜转运相关机制研究,主要是细胞的内吞及内吞后的膜转运过程的分子机理与调控机制,膜转运障碍对细胞内稳环境的影响,以及细胞器互作相关的研究。

3.尉迟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声断层成像,超声成像系统与方法。

02

太长不看版

-1-

应先与导师、学长进行探讨找到方向,再以此为切入点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

-2-

要多问一些“为什么”,并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且经历挫折而不丧失勇气

-3-

科研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4-

本科阶段参与的科研活动方向与今后的方向可能会有较大差异。

-5-

如果把基础研究比作1,成果转化就是在后面补上很多个0

03

问题回答

本科生应当如何进行科研训练

Q1

本科生在没有系统学完专业课程与实验技能的情况下如果想要参与科研,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如何能够快速入门?

对此,栗茂腾教授的建议是:没有系统学习完相关专业课程和实验技能不影响参加科研活动。快速入门的方法:①可在参加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学或者请教先加入实验室的同学。②在实验室老师或研究生学长带领下熟悉并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这样会进步很快。

而张蓉颖教授则有不同的见解:在专业背景知识及实验技能都还比较初级的情况下不必追求快速入门。如果能跟导师或高年级的研究生进行充分的探讨,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和合适的问题切入点,在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相信大家一定会自主学习和调研相关研究背景,学习和探索必须的实验方法与技能的。那时,理论知识的增长与实验技能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Q2

本科生在参与课题组科研的时候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张蓉颖教授认为:在科学问题上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能够多问一些“为什么”,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它们,真正付诸于实践。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或与他人的沟通尽可能的解决困惑或问题;在科学态度上,踏实、不浮躁、有热情,遇到困难不退缩等等,是比较重要的;在实验过程中,既要遵从必要的规范,又要勇于创新。

Q3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意义是什么?

栗茂腾教授的观点是:生命科学属于实验科学,本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之一,可对相关课程知识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参与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本科生科研方向选择

Q4

本科生的科研方向与今后真正投入基础科研后的方向有何不同?

张蓉颖教授认为: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本科阶段参与的科研活动方向与今后的方向可能会有很大不同;即便是研究生,也有可能不同。实际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很多老师,本科乃至研究生的背景都不是生物学方向。科学或某一学科方向在特定的时间可能会有井喷式的发展,我们的研究兴趣可能也会机缘巧合发生一些转移。所以,作为科研人,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旺盛的精力,乐意接触新的方向,并且不是出于跟风目的,而是真正发现其中有吸引自己投入的魅力。在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我们所接受的科研训练,最重要的不是让我们获取某一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而是让我们获得了发现、探索未知领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科研与成果转化的关系

Q5

基础科研与成果转化有什么关系?在做基础科研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我们是否应当去考虑它有多大的应用空间还是应该保持科学的纯粹性?

对此尉迟明教授的看法是:如果把基础研究比作1,成果转化就是在后面补上很多个0。基础研究要经过科学检验,成果转化要经过市场检验。以一种新的超声探头材料为例:基础研究可以在科学家自己设定好的条件下,在某个特殊指标上得到突破;成果转化需要在实际临床条件下,在各种病人上都能得到应用。研究工作的应用空间与科学的纯粹性不矛盾,最好能够做到完美结合。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工作是对丙肝病*的研究;化学奖是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经济学奖是对拍卖方式的创新,都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应用,造福了人类。

组织与采访: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登峰班

文稿由采访方初步整理,并经过受访人的审核与修改

致谢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蓉颖、栗茂腾、尉迟明教授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对文章进行了审核与修正,感谢老师的大力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登峰班吕蔚林、王宇堃同学参与了访谈文稿的整理与文案工作,王宇堃负责了推送排版与制作。

感谢以上老师及同学对本次访谈的辛勤贡献。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研之思考从何处开始,又志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