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发现社区了不起的他,放弃科研梦想,只
TUhjnbcbe - 2020/11/30 16:39:00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了不起,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成就的人了不起,为成就他人而放弃科研梦想的人也了不起。今天,“发现社区”的主人公——曾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总支书记的冯庆延教授就是这个“更了不起的人”。在清华附中任职之前的冯庆延教授,还曾因为组织的需要,放弃了深造机会、继续科研工作的愿望,投身清华大学“电真空专业”与“半导体专业”的筹建工作。在教育事业中耕耘多年的时光中,他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放下自己的“科研”梦想,只为成就更多人。

冯教授的故事,还得从清华园老龄大学开始讲述。这所被清华园街道的老人们称为“清华老人的精神家园”的学校,自成立起近30年以来,清华园街道的很多离退休老同志在这里找到精神寄托,深受老人及其亲属的赞誉。在九十年代的清华园老龄大学里,曾有一门很具人气的课,这门课之所以受欢迎,不仅是因为课程内容的新潮与实用,更是因为授课老师的风趣和耐心,而这位老师就是冯庆延教授。

年的一个契机,让这位清华园街道东楼社区里的一位退休老人再次投身教育事业。因时任清华园老龄大学副校长刘泰的一句“是否可以在老龄大学开设初级计算机课?”让冯教授开始了他的社区教学生涯。不过,和之前不同的是,这一回老人的学生不再是年轻人,而是和他一样的社区老人。内容丰富的课堂教案、生动幽默的讲解,让这门当时的“新潮技能”能够被许多社区老人所识,使老人们通过电脑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那时,计算机的使用还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我也是边学边教,不过这却成为了我一段时期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冯教授谦虚地说道。冯庆延教授用他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任教老龄大学这门陌生课程的授课要点和方法。就这样,在社区老龄大学教学的点滴积累中,冯庆延教授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计算机教学的方法,这为他后来编写计算机系列教材奠定了基础。或许是冥冥当中注定,老人的一生都离不开教育。

三尺讲台、教案准备、教材编写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离不开的工作内容。这不,退休多年了,教材的编写还是跟他紧随不弃。冯老除了在老龄大学任教,还参加了好几套有关电脑教材的编写工作。

“年是国际老人年,清华大学出版社要求我写一本《初学计算机实用教材》。我请了附中的计算机教师曹文彬和钟建华三人一起写,我熟悉的部分由我直接写,不熟悉的部分请她们两位写,写完后,我进行操作,然后用初学者容易懂的话语做些修改。因为计算机教学的经历,加上我自己曾经也是计算机初学者,理解初学时的困难所在。出版之后,此书很受读者欢迎,很短时间就一再加印。我的大学老同学也来向我索要此书。”提起教材的编写工作,冯庆延教授显得心得颇多。

这本蕴含着社区教学工作经验的教材被广泛使用。冯庆延教授谈起他编写的教材,满脸都是兴奋。他说,当时全国中小学要普及计算机的使用,所以各地教育出版社都在出版教材,经过清华出版社领导的介绍,冯庆延教授又分别参加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和贵州教育出版社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组织编写工作,教材在年出版之后又再版沿用数年。这之后,冯教授还分别参与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材》和《老年电脑课堂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以及应“中国老年报”的邀请,在该报年连载22期,发表关于“如何上网”的文章。于是,冯教授就这样将使用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分享给了更多课堂之外的人。

点点滴滴,冯庆延教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教育,就是退休了,也离不了他的这个“老行当”。清华园老龄大学让他退休后继续“施展”他在教育方面的才华,让他的老年生活丰富,有意义,让他再续教育这个“情缘”。

冯庆延教授不仅是个有奉献精神的人,还是个有钻研精神的人。在他退休之后学习书画学习的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冯教授除了是清华园老龄大学的授课老师外,还是那里的一名学员。

为了与正在学习绘画的小孙女有更多共同语言,冯教授参加了老龄大学的老年书画班。通过耐心刻苦的练习和钻研,让这位老年书画初学者,从一开始的“无甚基础”到后来的楷书、行书、行草、草书、素描和写意山水画都能下笔行云。

笔者在看到冯庆延教授媲美专业水平的书画作品的时候,不禁对这位教育者由衷地钦佩。冯教授学习的韧劲和钻研精神使他成了家中孩子们心中的好榜样。由于“活到老,学到老”是冯教授两口子的人生信条,这也使得这整个家庭都拥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这位老教育家勤于钻研、忠于奉献的品质从他年轻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生于年的冯教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动荡和艰辛,为了在战乱中的中学时代完成学业,他转学四次,即便条件艰苦、历尽周折他也苦苦坚持,总算在辗转颠沛中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年冯教授摄于北平)

年结束中学学业后的他,陆续考取了燕京大学(现已经并入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现已并入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最后冯庆延教授入读了清华大学。后来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应需提前参加工作,担任清华大学新开办的“电真空专业”教研组的“科学秘书”,边学习边工作。

(在清华大学毕业时和部分同学在一起的冯教授)

边工作边学习使冯教授的休息时间都被占用了,很多时候,他连正常睡眠时间都保证不了。工作和紧张的学习使得冯教授的旧疾肺结核复发了。就是生病期间,冯庆延也不能放下工作和学习。那时,研究生除了专业课还要学习俄语,学习时间在晚上,课堂上还需要用俄语会话,然而俄语口语不流利让生病中的冯老倍感压力。但是在冯老的持续钻研下,即便身体抱恙,工作和学习都丝毫没有耽误,工作出色,学业有成。冯教授的俄语进步很快,让他在参与教研组翻译课本的工作中,顺利地与全体教研组成员翻译出了两本来之不易的苏联教材,为53年入学的首届“电真空专业”的学生定制好了最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类似这样的坚持和钻研,对冯庆延来说是常有的。冯庆延教授和许多学子一样,都有着专注科研的梦想。他说:“其实学习理工科的我,也曾在少年时怀有追求“诺贝尔奖”的理想,所以专心做科研就成了那时候的我最想做的事情!”谈到他的这一理想,冯庆延教授满眼闪烁着光,很是憧憬的样子。“不过后来因为需要而留校工作,再到后来分配到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工作以及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工作,都是‘服从工作需要,践行‘革命战士像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就这样,冯庆延教授从绵阳分校回总校后,服从组织需要和安排,附中的工作,一干就是许多年,直到退休。这几十年的教育生涯里,他为高校输送了很多优秀学子,成就了很多学子的梦想。年,冯庆延教授刚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任职的时候,学校刚经历文革的狂潮,校园中的诸多乱象,让学生无法正常学习。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附中分数上线的考生只有一个人。面对这样的状况,冯庆延教授和附中所有的老师都感到忧心忡忡。

慢慢地冯老先生在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培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理想信念、科学作风、意志毅力、身心健康,将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依靠“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开辟“以实践为主、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为主、以在实践过程养成各种良好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教育渠道。学校应形成两个育人渠道的教育体制。根据当时的状况,冯教授和其他老师很快找到了治理学校、教育学生的办法。

经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秩序逐步恢复。随之学校的升学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现了从恢复高考后考试只有一人上分数线到年的80人考入清华大学、26人考入北京大学和近人考入重点大学这样的喜人成绩。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建立教育研究室。建立学生工作组统一领导团委、学生会、*治课、年级组长的工作。*支部建在年级组。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进行毕业生调查。要求全校教职工树立“育人”意识。年全校教职工教育讨论会历时六周。共收到文章90篇(其中班主任30篇、一般任课教师28篇、干部20篇、其他教职工12篇)90%是谈如何“育人”的。文章涉及的面广,贴合实际,内容丰富充实,在“如何育人”的规律上进行了总结。

冯老还说“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理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要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对振兴国家有用的人。我们提出了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

因这些心得理念,冯教授书写了《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再谈培养正确人生观》、《漫谈世界观”、“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渠道”教育体系构想》、《办学指导思想中的几个认识问题》等数十篇、十多万字、源于清华附中的探索实践的文章。“传道”先于“授业”这个信念在冯老先生之后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延续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附中学生。

因为工作需要,冯庆延教授放弃科研梦想,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祖国培育出了不少良材。退休后又响应社区需要,再次走上讲台,继续发挥余热,为社区服务做贡献。在社区的教学工作心得又为后来编写教材铺下基础,影响了更多的人。对于冯教授而言,专攻科研,赢取“诺奖”是理想;顺应需要,投身教育是选择;而“奉献”则是他的本心。

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再到清华大学,这片热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时代之光、希望之光。这其中,当然有冯教授和他的老师,以及他的一代又一代学生。人生时时刻刻充满选择,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我们,崇高的本心和正确的信念就是那盏明灯。

*写在最后*

国之大,构建基础在于和谐的社区;

和谐的社区在于幸福美满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需要持续学习,勇于奉献的家庭氛围;

坚持正确的初心就会形成一生的信仰。

信息来源:清华园老龄大学,清华园街道居民科,清华园东楼社区

责编:檀风

摄制:檀风聚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现社区了不起的他,放弃科研梦想,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