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者师渡|悟者自渡
当
下
·
合
一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在空气中产生一系列的脉冲
//////////对每个人而言,最外层的葱皮,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遇到自己的情绪和习气。每个成熟的人都懂得,受情绪和习气,如喜、怒、哀、乐和贪、嗔、痴支配,我们就见不到事物的真相。因此,我们应该摆脱情绪和习气的影响,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正如禅宗三祖在《信心铭》的第一句话:“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
01
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世界万事万物(“万法”)的规律,就是在什么情况下,预测会发生什么事。科学如此,佛法也如此。
科学认为客观世界与人的意识无关,用“加法”来研究:从几个简单的公理出发,借助数学和逻辑,不断推导出新的公式和定理,建立新的学科和工程技术。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也有局限。在过去三百多年中,自然界的各种基本单元的科学规律已经大致清楚,在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事物时,发现许多复杂事物的规律难以甚至不能再从这个科学知识体系中推出,靠数学方程做不到这一点。人的意识更是难以理解。
佛法认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减法”来分析:在不执著于任何表相,去除一切妄想杂念时,就会见到事物的本质真相。《金刚经》反复使用以下的同一类句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法认为我们所认知的是心物一元的世界。用现代语言来说,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一个由大脑虚构的世界,虚构将外界世界纳入主体内部经验,也使主体内部经验向外延伸镶嵌入外部世界,使内外两个世界浑然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
因版权限制,附上观看地址,复制地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