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易序、薪火相传。东北师大自年建校以来,历经栉风沐雨,伴随新中国一同成长七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名留典则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大批治国兴业的杏坛赤子、科技精英、人民公仆和商海俊杰,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书写着东师精神和“四实品格”。党委宣传部和校友工作办公室联合开辟“东师桃李”专栏,推介优秀校友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坚毅担当,以飨共勉。
人物档案:孙昌璞,东北师范大学级物理系校友。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和量子信息理论的研究。年本科毕业后,师从吴兆颜老师从事数学物理的研究,年硕士毕业后留我校任教,年在南开大学师从葛墨林教授和杨振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继续在杨振宁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原始创新才是科学进步的真正动力
01坚持科学逻辑,紧跟时代脚步
孙昌璞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从大学时代做习题时就开始了。他强调不能仅满足于习题的自身答案,还要有对习题所隐含的物理思想进行引申、联想的习惯。一道好的习题往往会涉及到更深入的科学问题,需要仔细琢磨、深入探究。真正搞懂其背后妙趣横生的故事,慢慢就会发现一个个更深刻的研究题目。
02治学严谨,推陈出新
“当年我的导师吴兆彦老师教导我要坚持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严谨的学风。”孙昌璞说,“在治学态度方面,他身体力行,对人对己有近乎苛刻的严谨,这才使他后来能够坐住冷板凳、从事艰难卓绝的基础科研工作。”
在研究工作风格上,孙昌璞与现在有一些明星学者大不一样。他强调,在科研态度上,第一,绝不简单地跟踪时尚,坚持自己的科学逻辑,肯钻“故纸堆”,寻求问题的本源;第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