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安海燕)近日,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海学会及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评选出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等入选。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赤潮是一种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如何有效治理赤潮是一项世界级科技难题。我国科研人员历时20多年科研攻关,发明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攻克了赤潮治理长期存在二次污染、效率低、成本高、不能大规模应用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海洋环保领域重大突破。迄今,该技术已在我国近海20多个水域大规模应用,成功保障了滨海核电冷源等一系列重要水域的水环境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该技术又走出国门,在美国、智利、秘鲁等国家示范应用,被誉为“中国制造的赤潮灭火器”“国际赤潮治理领域的引领者”,为国内外赤潮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年,该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世界最长跨海公铁大桥贯通
年9月25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鼓屿门航道桥成功合龙,标志着世界最长、我国第一座跨海峡公铁大桥胜利贯通。大桥全长16.34公里,全桥钢材用量万吨,混凝土用量万立方米,其用钢量和混凝土总方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桥梁之最。桥址所处的台湾海峡是世界三大风暴海域之一,海域环境复杂,风大、浪高、涌急、波浪力巨大,建设条件恶劣,被业界公认为“建桥禁区”。大桥建设者不断探索,进行多项科研攻关,成功突破禁区。其中,海峡环境桥梁深水基础建造技术、常遇大风环境下高塔施工技术、钢桁梁整体全焊及海上架梁成套技术、海洋桥梁工程装备研制等均为海洋工程创新技术。同时,第一次在复杂海域系统性开展风、浪、流等监测预报,极大推动了我国海上桥梁建造科技进步和发展。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胜利贯通,对复杂海域桥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成为我国桥梁建造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
年8月10日~9月27日,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考察首次采用非破冰船“向阳红01”执行,航行余海里,最北到达76°02ˊN,顺利完成了主体任务。
考察紧密围绕北极海域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这一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地质与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海洋业务化监测和调查。为对比研究东、西部白令海陆架海水体与沉积状况,首次开展了东白令海断面调查,拓展了我国北极考察的范围;利用水下滑翔机实现多平台多学科同步观测,成功监测到台风“玲玲”在白令海测区的过境过程,获取白令海大范围大纵深高密度同步观测数据;采取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相结合,精细化地球物理调查揭示楚科奇边缘地海底冰蚀地貌类型和浅部地层结构特征的同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