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荆淮侨
在核磁共振这个“热”“冷”不均的领域,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研究员刘买利默默坚守,开拓潜行,找到自己的“研究舒适区”,并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
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走一条“前途未卜”的路
年,身为西北大学副教授的刘买利生活工作已经安稳,是继续沿着可见的方向安逸前行,还是迎接挑战再出发?
就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描述的那样,“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人迹更少的那一条,从此,它造就了所有的不同”。
刘买利是刚刚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毕业后顺利留校工作,在西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工作11年后,被评上副教授。
在一般人看来,他已经走上了一条让人羡慕的成功之路,完全没必要冒着风险,走上另一条“前途未卜”的路。
但刘买利看得更远。要有新的作为,就要突破现有观察角度的局限性,具有前瞻性,并以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和知识逻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前面的工作经历也是必要的,正因为有那些经历,才更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且,能不断接触到新事物很重要。”他说,“只有看得多了,尝试过了,才能找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打开事业的成长空间。
走出舒适区,重新充电,刘买利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远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去寻找自我提升的空间。
赴英读博,随后在英国一家医药公司所属的研究所从事磁共振研究。这为刘买利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大学毕业时,他所在专业的同学最想去的地方,就是药检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药检所的仪器最好。
同样,英国这家专门从事以磁共振手段进行新药测试、针对新药及前期研发做基础研究和测试工作的研究所,无论研究方向还是科研条件,对刘买利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他融入其中的过程,内心的感触超乎想象——名工作人员的研发部门,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0%。
这种水平的投入,即使在当下也不容小觑。而这种体量的研发机构在当地只是中等偏上水平。
除了设备、投入上的差异,对于一个研究“方法学”的人,刘买利对国外“做学问的另一套方式”更有感触。
“在这里,导师主要负责‘画个圈’提出问题,其他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买利的博士生导师伦敦大学教授J.K.Nicholson和J.C.Lindon的理论基础十分扎实。
一次,刘买利有了一个新发现,兴奋地告诉了Lindon。
结果第二天导师拿来一本期刊告诉他,这项成果别人刚刚发表了。
“没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你能想到的问题别人也可能想到了。”Lindon这样告诉刘买利。
这次经历让刘买利记忆深刻,也让他更加重视工作的创新性和工作效率。
他知道,“虽没能发出原创性成果,至少能自主发现问题”,仍是有所收获。
在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后,刘买利渐入佳境,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读博期间,他先后发表了6篇高质量的论文,仅用三年时间,就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在考虑以后去哪里时,刘买利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武汉的信。
“总要有人来做,把该补的课补上”
刘买利精密测量院供图
那个年代,学成是否归国,有着许多选择。
当时,刘买利主动联系了国内几家科研院所。不久,他收到了核磁共振波谱学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物数所)所长叶朝辉的回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你的文章我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