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国测绘学会中国测绘学会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年第3期
科研类事业单位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时期,科研类事业单位面对外部改革倒逼和内部发展体制机制僵化的双重挑战,如何更好地立足改革、锐意创新,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是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基于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基本情况分析,深入剖析科研类事业单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科研类事业单位发展的对策建议。
厘清概况
从自身出发探索科研类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新的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由浙江省第一测绘院、浙江省第二测绘院、浙江省自然资源监测中心、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浙江省测绘质量监督检验站、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浙江省测绘大队7家事业单位整合组建,所需经费由浙江省财政厅(以下简称“省财政厅”)适当补助,主要承担省级基础测绘的实施、地理信息数据的分发服务和管理、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技术支撑、自然资源行政执法的技术支撑,以及测绘质量的监督检验和测绘仪器的检定工作。
整合后的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拥有扎实的业务根基、良好的支撑职能、强劲的需求牵引和专业的人才队伍,从“站位、定位、本位”三位一体全面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目前拥有专利20余件,软著余项,各类各级奖项余个。但同时也面临着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仍需加强等问题。
1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
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为实用性改进多,科研成果呈现碎片化,重要成果和重大创新少,成果转化率偏低等。从整个产业组成上看,主要组成依然是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测绘数据采集生产工作。以最能体现生产力水平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来看,根据历年《中国测绘年鉴》数据统计,浙江省整个测绘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排名还处于全国的中游,低于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山东等地。
2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加强
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结合程度不够高,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不够强。虽然荣获的测绘科学技术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从数量上来看不少,但技术沉淀还是不够,项目的可推广度和适用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对长周期、短期成效不显著的基础性研究较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也有待加强。
交流互通
剖析科研类事业单位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基于上述对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情况分析,通过与其他科研类事业单位的交流,目前科研类事业单位发展中普遍存在支持创新科研项目立项的风险投资机制亟需健全、激励科研人员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优化、符合科研项目发展规律的绩效评价体制尚需完善等问题。
1
支持创新项目立项的风险机制亟需健全
创新和风险,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高创新度项目的风险系数势必比一般项目高,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复杂性或研发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性等因素,最终达不到项目预期绩效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若科研项目研发失败,可能会导致研发人员面临绩效问责,导致无人敢立项申报原创性、周期长、有研究意义的基础性科研项目。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科技研究,发展的地基将会更多地依赖外来技术,导致科技发展的进程会因为各种制约放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逐步减弱。
2
激励科研人员发展的保障机制有待优化
创新是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业务层面,还涉及到人才培养,更涉及到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和奖惩激励机制。当前我们的科研激励机制、收入分配方式等,还存在较多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对一些好的政策接不住的情况。
比如为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省财政厅探索建立了有效的分类薪酬制度,将高层次人才津贴补助独立于绩效工资总额管理,但一般科研类事业单位往往够不到高层次人才政策线,受绩效工资总额限制,在市场上竞争人才时经常处于劣势,优秀人才引进存有难度。再如“X”项中“科技成果转化”因子,科技、审计等部门对“哪些活动算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内容的解读存在不一致的情形,所以在执行政策时,科研类事业单位心里无底、畏手畏脚,导致好的激励政策未能发挥最大激励效应。
3
符合科研项目规律的绩效机制尚需完善
创新驱动是一项长期政策,创新领域的科研项目一般周期较长,且工作量较其他日常项目而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很多科研项目第一年只能完成建模、数据采集积累等基础性工作,加上科研活动绩效的滞后性,就无法确定当年项目预定的绩效目标是否能完成,而现行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大多按当年的投入产出设计,会存在项目绩效量化难操作、项目成果难衡量、外部效益难界定等问题。
由于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存在研发失败的风险,科研成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科研项目的知识累积效应和外溢效应非常明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等情况,很难界定单个项目的产出和绩效。
加快转变
推进科研类事业单位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研类事业单位是区域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之一,如何提高科技创新对基础事业的支撑作用,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一步提升科技贡献率,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的作用,依赖于科研院所运行体制机制的完善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深化。
1
整合聚力,提升科研能力和科技影响力
梳理现有科技资源,按照业务类型设立、培育核心科技团队,解决技术低水平重复的问题,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例,要充分整合原有7家单位的科技创新资源,做好标志性成果的总结提炼工作,打造院“科技创新项目孵化器”,选择重点科技方向,在经费、资源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孵化器”培育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提升院科技影响力。
2
强化应用,助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
要注重对市场需求的分析研究,谋划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方向,瞄准前沿技术加快创新。统筹力量搭建创新平台,解决关键技术瓶颈,打造更加高效的基础测绘生产流程和公共服务模式。借助院士专家、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快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同时,激励和促进科研人员持续不断地将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最终形成良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循环机制。建立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导向的考评机制,进一步突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考核指标体系,以结果导向推进全社会重视和加强研发支出。
3
鼓励创新,建立宽容失败机制
要把风险投资机制引入科研创新项目,建立适合科研创新项目的宽容失败机制,在注重创新水平的同时,要给予科研项目一定的风险系数,可以建立创新科研项目准备金,专门用于承担创新科研项目失败的支出。有了保障机制,科研人员才敢挑战未知,大胆探索科研领域的“无人区”,催生创新领域的“奇异果”。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才能让他们潜心研究而无后顾之忧。
4
创新激励,健全制度和激励保障
建立与事业单位分类属性相一致的财政保障制度和费用支出制度,特别是政府采购制度等。例如因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要参与市场竞争行为,其费用支出相关政策与不参与市场竞争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完全一致的话,将严重束缚其市场竞争行为,需另外建立激励性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设计,探索“1+X”中X项因子的管理和标准细化。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确认科技成果转化的属性和分类,明确各类别可列入转化奖励的范围,并分类设计奖励提取的比例试行标准和上限。
5
完善制度,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科技等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符合科研项目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完善科研项目和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研究方向、人才团队及其创新能力的考察,做优全面绩效管理评价方式。要充分遵循科研规律,完善对科研项目全面绩效管理评价的相关指标设置,做到与科研规律一致。
END
文/唐亮(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会计师)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阳
审核:彭震中
声明:本文为《中国测绘》原创文章,授权合作请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