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周年校庆,清华大学推出「清华新思」系列策划,分享清华近年来的重要发展成果,展示清华的办学理念和责任担当。其中,还邀请了部分清华的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热点议题,进行前瞻性、引领性的思考和讨论,形成「清华新思·师说」系列文章,以期从问题出发迈向未来。
「清华新思·师说」首篇文章邀请清华大学“学堂计划”物理班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为我们总结梳理“学堂计划”及物理学堂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成果和宝贵经验,为未来提供借鉴。
朱邦芬近照
看重学生的学习动力
记者:物理学堂班遴选学生的机制是什么样的?
我们一般是大一秋季学期11月份通过面试招收学堂的物理班预备生,一年后再通过面试正式遴选学生进入学堂班。我们认为,仅靠高考成绩很难区分同学们的对科学的追求程度、学习研究能力和知识储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后再来选拔,可以更加全面地考察一位同学。同时,我们设置了动态进出的机制,同学每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情况选择进入或退出物理学堂班。经过几次分流,留下来的学生都对钻研物理比较执着。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拔尖创新人才?
我不太喜欢用“拔尖”这个词,拔尖似乎包含人为的“拔苗助长”的味道,我喜欢用杰出人才这个称号。杰出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借用清华大学原物理教研组赵静安老师的提法,可以分为“成名、成家、威震天下”三个阶段。
“成名”,代表这个人所做的某项研究工作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成家”说明这个人的研究工作是系统的,在某个领域有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一位众所周知的学术带头人;“威震天下”意味着这个人的研究开创了某个重要领域,其他研究人员在跟着做。我们培养的杰出人才并不是也不可能个个都威震天下,而是一批人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有一批人成为大家,还有一批人在“金字塔”尖上,有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国际上最重要奖项的实力。
我们的目标不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而是与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来比。这是我心目中基础科学杰出人才应该达到的层次。
记者:您最看重学生哪些方面的特质?
在面试时,我比较看重学生的motivation(动力),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学物理学,为什么要参加学堂班?我们会提一些问题,从同学的回答中来判断这个人是否有主动性,是否真的对物理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除了个人兴趣外,学生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将来发展的期望是什么,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其次,杰出人才具备的一些共性也需要考察,如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自信心、韧性等,当然个人天赋也很重要。此外还要考察学生的人品,因为成才还要先成人。个人能力方面,我们会参考他进入清华后第一学期几门主要课程的学习成绩;如果曾经参加过物理学科竞赛,竞赛成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还有一点是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曾经请了清华心理学系的老师来帮我们设计测试题目,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
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您觉得要到达拔尖创新的水平,个人天赋和后天培养哪个更重要?
我觉得两个都重要。天赋是基础,并不是每个人经过培育都可以成为最杰出的创造型人才。像爱因斯坦、杨振宁等伟大的科学家,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天赋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必须承认他们是天才。
但是中国有天赋的人很多,即使万里挑一,一年也有一千多位,为什么能够“冒出来”的人很少,我以为后天的培育在某种意义上更重要。
首先要把好苗子挑出来,其次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不拘一格地使得他们茁壮成长,假以时日,再加上一些机遇,会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脱颖而出。我也不喜欢用“培养”,而喜欢用“培育”一词。比如种庄稼,要选好种子,找一块比较肥沃的土地,提供充足的水、阳光、空气、肥料,然后让其比较自由地成长。培育较之培养,教师的作用相对弱化一些,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调一些。
清华物理系和物理学堂班这些年来形成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杰出人才并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有天赋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自主学习和研究,从而更容易“冒”出来。
记者:您觉得一个好的培育环境有哪些要素?
我把一个好的广义的“环境”归结为六个要素。
首先是优秀学生荟萃。一批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激励,会产生和淬炼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理想、学风以及人格。当年,杨振宁、黄昆、张守廉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整天在一起讨论问题,这段经历对他们的一生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杨振宁先生说过,“根据我读书和教书得到的经验,与同学讨论是深入学习的极好机会。多半同学都认为,从讨论得到的比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还要多,因为与同学辩论可以不断追问,深度不一样。”
二是优良的学风和学术氛围,形成大家都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如果周围同学热衷于攀比学分绩,斤斤计较一分两分,甚至不择手段去拿高分,这种环境下出不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
三是良师,特别是全身心投入学生教育的良师。有的老师很有学问或者研究做得很好,但是与学生接触很少,这还不是理想的导师,因为除知识外,学生还从老师那里学到许多无形的东西。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得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思维风格”,而不是知识或技能。我们需要有一批既学问好,又肯对学生成长肯下功夫的好老师。
四是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空间。我们一流大学的教学一般比较扎实,学生学到很多知识;但是缺点是学生上课偏多,时间排满了,总是跟着老师学知识,没有自己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在大学,学生必须要有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去思考一些长远的问题。
五是有国际视野。不要做井底之蛙。不能只看自己的学校、国内高校,而是要看到国际上最优秀的一批同龄人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六是要有比较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一个好“环境”,我们一批优秀的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虽然每人天赋不一样,个人选择有差异,但一定会有很多人脱颖而出,“成名、成家,甚至威震天下”。
记者:为拓展学生的自由空间,物理学堂班有哪些举措?
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上课做作业,很少自己提出问题或做成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学生的自主空间是我们跟国外一流大学差距最大的一个环节。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学堂班要给学生增加自主空间并不容易,只能做一点小的修正。
首先,我们总结并经常宣传叶企孙先生的教育思想,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只授学生基本知识”。其次,清华学堂计划启动时,校领导就授权,学堂物理班的同学的必修课经过首席教授批准,可以免修或选修其他课程代替。我们一再强调学堂物理班的因材施教的理念是,越优秀学生,给予越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第三,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我们坚持并发展了物理系基科班实行多年的“科研实践(Seminar)课”,让同学在研究中去自学不懂的知识,去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第四,在课余时间,我们很鼓励学生自己来组织一些学术活动。物理班有个传统活动叫“叶企孙沙龙”,完全由学生来设计主导的一个学术交流活动。学生自己提出并讨论最近学术上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自己提出并组织一起学习某本重要的专业书。遇到问题便自学,把问题弄清楚,并由同学自己来当老师讲授。每个年级都有两个召集人,有兴趣同学自由参加,一般每学期有10个左右学生自发组织、跨年级的沙龙活动。
校领导最近多次明确指出,清华本科学生必修学分偏多、负担偏重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学堂班学生的自主空间会更加广阔。
适合中国国情的培养模式
记者:您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