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90622/7238513.html“十三五”“十四五”之交,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捷报频传:物理学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随后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罗洪刚教授主持的《热学基础Ⅱ》、刘翔教授主持的《粒子物理》、张加驰教授主持的《文科物理基础》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李建功教授团队的“刚玉纳米颗粒”展品喜获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优秀展品奖;由兰伟教授牵头的柔性电子科研团队研发成功全生物可降解超级电容器;兰州理论物理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专款立项支持,甘肃省理论物理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接踵而至,在物理学院被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第三个年头,学院奋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发展之路,改革成效初显。
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年,学院全面开启以“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厚实基础、宽泛出口”为指导原则,以“教学改革”为牵引的综合改革:围绕“课程群”组建教研室,梳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探索“2+2”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一士”班,贯穿本硕博培养体系,培养拔尖人才;发布“院-企、院-所、院-院”合作计划,加强院企合作,积极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发挥实践育人功效,培养从源头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企业科学家”,推动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组建工作小组,优化管理体制,成立学院*委领导下的咨询、决策、执行、落实和助推五位一体的管理架构,全面推动综合改革*策落地,学院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传承与创新中快速发展
兰州大学物理学科始于年,“尊才、爱才、育才”的传统一以贯之,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75年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像徐躬耦、段一士、杨正、钱伯初、汪志诚、王定百、葛墨林等一批著名物理学家。
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该学院近年来积极构建起“引进、选聘、培养”三者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近三年引进全职外籍教师3人,教授、副教授30余人,青年研究员16人,选聘师资博士后6人;92%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人才光‘引进来’还不够,还要能‘留得下、稳得住、立得起’。”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罗洪刚说。在科教融合、科教相长中,要让人才发挥各自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方面长处、特点,“顶天立地”服务国家、贡献社会。通过搭建“院-企、院-所、院-院”合作平台,联合成立“兰州大学—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传感器联合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平台。学院为高层次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制度和平台保障。一批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杰出人才形成新的发展后劲,源源不断地为学院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人物和创新团队”,学院从上到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自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学校的持续支持下,兰州大学理论物理学科成长为国内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在凝聚态理论、引力理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且成立了引力研究中心,参与科技部“引力波探测”重点专项项目2项,助力国家重大战略“空间太极计划”;凝聚态物理学科以理论为引领,以实验为支撑,紧扣磁性材料技术需求,在磁记录与高性能磁性材料、结构与功能金属材料、局域磁性、半导体薄膜物理与材料等方面形成特色,“多场控制的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获滚动支持,先后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荣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稀土学会稀土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近三年获批“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7人次。
年6月,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战略发展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名誉主任由葛墨林院士、詹文龙院士担任,主任由孙昌璞院士担任,委员会由来自国内2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37位代表组成,包括17位两院院士,让“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为学院‘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把脉问诊”成为现实。
以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蜚声国内外的这一老牌学院不仅在传承与创新中巩固了自身优势,更得到了快速发展。近5年累计到账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2亿元,近两年累计到账经费年均增长约30%;横向经费占比逐年提高,到账经费年均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打造新工科,培养企业科学家
“有调查表明,仅有10%的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会继续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而绝大部分学生会进入社会其他岗位工作。这部分岗位不一定非要经过高深的数学和物理专业训练才能胜任,不过物理学从复杂现象中抽取简单物理规律的特点,又实实在在会对学生未来应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时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结合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行分类培养势在必行。”罗洪刚在介绍学院动议教学改革的源起时如是说。
借鉴清、北等名校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物理学院提出了以“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厚实基础、宽泛出口”为指导原则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课程群”,全面梳理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按照本科毕业、硕士入学、硕士毕业、博士入学、博士毕业、博士后及青年学者6个水平等级划分课程内容及难度,学生在进行两年必要的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后两年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方向兴趣、职业规划等,选择不同课程群的课程或就业意向上的课程。同时,学生通过在8个物理基础课程群中学习适合自己的相应等级的课程,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达到分类培养的目的。由此,探索“拔尖人才2.0”“新工科人才”和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面向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和视野开阔、面向应用研究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路径已越来越清晰。
为了培养出满足未来工业界需要的尖端人才,即未来的企业工程师和企业科学家,物理学院积极探索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搭建良好平台,依托物理学、微电子和材料专业,创建多学科交叉、与企业高度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与隆基绿能、沈阳隆基、大连连城、宁夏隆基宁光、广东奥迪威、广州新莱福、广东先导、珠海艾派克、西安稀材等公司成立9个虚拟定制班,建成一批学生实践基地和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年4月,物理学院申报的“依托物理学科培养新工科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年2月,此项目因进展顺利、效果明显获评估专家好评,并作为新工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暨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进展交流会优秀项目推荐至大会交流汇报,且在结项评审中获评优秀。
物理学院提供的优质平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活力,仅年下半年,学生连创佳绩,相继斩获第十一届西北赛区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以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大赛暨智能互联创新大赛全国二三等奖等“含金量”极高的奖次。
物理学院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培养人才使命,以教学改革为牵引,全院教职工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深化综合改革,革故鼎新,风雨兼程,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深刻问题积极贡献兰大物理院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文字丨记者何燕编辑丨娄子慧责任编辑
董睿校审丨田旭龙贺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