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发病机制 http://pf.39.net/bdfyy/bdfzg/180416/6172047.html来源:全球风口作者:佑斌
美国创新的源头出自高校实验室的科学研究,然后根据技术原理做出可用的产品,再由产业实现大规模量产,送达市场。但是中国的科技创新却很难实现高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其中一部分问题出在中国高校研发管理体系。
最近一篇题为《一个山东教授5个亿的创富神话》的文章在科技界刷了屏,文章讲述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研发的无氟氯聚氨酯发泡剂专利技术,以5亿人民币的价格独占许可给了一家国内企业,这个金额刷新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纪录,比第二名的清华大学还多多万。
然而我看完整篇文章,发现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有很多悲哀,在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中国高校研发管理体系的种种问题。毕教授的成功是特殊情况中的特殊,根本无法复制……
首先,研发项目在一开始无法立项申请到经费
在项目申请书上无法填写研究基础,因为之前无人做过。如果课题国外没有人做过,一般评审就难以通过,只有国外已经有人开始研究了,甚至已经发表了论文和申请专利之后,这时候中国科学家申请类似课题,叫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项目就容易得到青睐。
这种体制不能说是管理部门不相信本国科学家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而是从责任承担机制上考虑的,因为新的创新项目成功率低,项目结题的期限与最终成果无法预计,一旦失败最终责任没人承担。而跟随式的创新则不同,别人已经做过了,至少表明这事肯定能成功,另外已经有很多论文、专利、甚至产品信息可以参考。毕教授这个项目开始构思到最后试验成功,总共花了十几年时间,要是立项后根本无法结题。
跟随式研究,即使最后成功了,核心的知识产权都在别人那里,有的经过了严密的专利布局,后来者即使有改进也需要别人的许可,作为纯粹科研可以,一旦商业化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大多数这类项目最后的成果都无法落地转化,即使转化也会遇到知识产权纠纷。
按照常理,申请不到项目,无经费,就招不到研究生,这事也就只能想想,但毕教授的儿子刚好在国外读化学系硕士,中止了留学,他们父子二人共同研究,经费也通过朋友帮助等解决。如果没有这些特殊情况,这个项目不可能进行下去。
其次,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是难题
毕教授的项目从保密到最后专利布局都遇到很多难题。保密采取的是最原始的方式,严防死守,不留死角。从一开始,实验室只能他们父子二人参与,到外部进行测试,团队打起十二分精神,确保样品不离开视线,甚至连论文也不敢发表,担心泄露了技术秘密。即使这样,实验室还是发生了盗窃事件,所有电脑硬盘被盗,多亏这位教授深谋远虑,没有在实验室留下关键信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项目的保密手段和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如今已经很成熟,什么阶段需要保密,哪些信息需要保密,应该采取怎样的保密措施,何时进行专利布局,何时可以发表论文,这些都有近乎标准化的解决办法,然而这些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都缺席。
毕教授完全靠着自己的智慧以最原始的办法克服了这些困难。其实项目完全可以发表论文,而且还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发表论文就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评议,就会有人跟进研究,能够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为什么哪些国外的研究机构敢于发表论文呢?在发表论文前做好全面的专利布局与技术秘密的保护,即使有人进一步的研究,一旦商业化也需要得到许可,只会对自己更有利。专利从申请到公开之间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发表论文。
这个项目在专利布局上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毕教授发现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服务团队,因为不信任,也没有合适的渠道了解,最后还是学校领导出面,写信给国务院领导,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