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袁隆平90岁生日终于成为l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专注英语测评16年

作者:苏沫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最近,朋友给我推了一部豆瓣评分很高的纪录片《时代我》。

说真的,看完有种莫名的感动。

记录片中,受访的8位人物里有权威的科学家、伟大的运动员、高雅的艺术者、话题中心的演艺明星……随便挑出来一个,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但是,纪录片没有展现他们光鲜亮丽的成就,反而通过记录他们在普通生活、工作中的喜悦悲伤,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真实平凡的人生。

而这里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这位90岁的老人——袁隆平。

袁老虽寡,谷不生虫

在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四个水稻产量“奇迹”引爆全网:

“盐碱地,亩产公斤,这是奇迹啊!”

“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公斤,这是奇迹啊!”

“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公斤,这是奇迹啊!”

“海水稻,产量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

90岁的袁老一边列举着水稻产量,一边重复着“奇迹、奇迹”,俨然一个傲娇的小王子。

袁老的傲娇是有原因的:全球研究海水稻的国家很多,但是产量都不高,唯独中国连续三年海水稻产量一直遥遥领先全世界!这是中国的骄傲!

很多网友说:“袁老是奇迹的创造者,他才是真正的奇迹。”

这可不是袁隆平第一次上热搜,毕竟他可是网友眼中实力相当强的“90后带货梗王袁大佬”。

前段时间,袁隆平在同一家理发店理发16年,不经意间就带火了一个路边的偏僻理发小店。

袁老不仅自己设计发型,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哇,我又年轻了。”

网友们纷纷点赞袁老的调皮和低调,称他一开口就是段子。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段子手,认真你就输了,他还是个移动“表情包”。

前不久的采访中,袁老实名吐槽博士生难带:“现在的博士生我不带了,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哪,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皱眉,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那模样太可爱了。

这么风趣可爱又真实的袁老,怎么不叫人喜欢!

袁隆平所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国家甚至人类做的贡献不言而喻,然而最近几年,网友们都被袁老的质朴可爱圈了粉。

有人拍到袁老颤颤巍巍去超市看米价,然后心满意足地从超市出来。

就像网友说的“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毕竟我是吃他家大米长大的。”

和普通老人一样,袁隆平每天早晨都会起床活动筋骨,甩甩胳膊、晃晃腿来锻炼身体。

在视察稻田时,看到田间的鸭子,他像个孩子一样开心地学鸭“嘎嘎嘎”的叫。

吃饭时,餐桌上没有出现自己刚买的豌豆时,他会倔强地和保姆“叫板”,固执地像个孩子一样,不要荷兰豆,非要吃豌豆才罢休。

每天晚上八点,还会和固定的牌友做一小时的“脑力锻炼”——打麻将。

并且牌技可一点都不生疏,溜得很。

这样的袁隆平就像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自家爷爷一样,他虽然是传奇,却也是最朴实温暖的代表。

侠之大者,忧国忧民

袁隆平是如此热爱那一亩田,以致于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农民家庭出身。

其实不然,袁隆平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在东南大学毕业,母亲是英国教会学校的高材生,在那个年代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幽默风趣的袁隆平最初梦想并不是搞农业、研究水稻。

21岁时,还在上大学的袁隆平差一点就考了空*,结果在准备报道的前一天,国家考虑到当时的大学生太金贵,又正值抗美援朝时期,所以参与选拔的大学生被全部退回。

22岁时,因为爱好游泳,他又差一点进入国家游泳队,结果因为选拔比赛时微弱的差距(录取前三名,他第四名)落选了。

23岁时,无缘蓝天和碧水的袁隆平,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到湖南的一所农校教书,这一教,就是18年。

30岁的某一天,袁隆平在学校的试验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鹤立鸡群”,他与杂交水稻的渊源就从这里开始了。

从此,他的一生就贡献给了“粮食”。

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在日*的侵扰下,中国人开始了吃不饱饭的艰难日子。

袁隆平忘不掉那种饥饿感带来的恐惧:“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越吃越饿,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根本吃不饱。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双脚松软无力,浑身冰凉,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

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举家逃难饥民脸上的菜色以及血肉模糊的尸体,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弱肉强食代表什么。

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还谈什么祖国强大?

那一天,袁隆平立志要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饭,成为他心底的另一个梦想。

一个记者曾问过袁隆平,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

袁隆平满脸骄傲说:

苦,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苦也值得。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

曾经看过一段采访,记者问袁隆平:“你是不是特别担心当年那种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沉思了一会,坚定地摇摇头:“不可能了。”

民族之痛,是这世界上的最痛。

正是这些愿意忧国忧民的侠者,才敢于让那些不可能的科学研究统统变成了可能,让那些不可控的苦难统统变成不可能。

天下难事,恒者得之

这世上,从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

袁隆平却在这一条荆棘路上,走出了禾苗满地,走出了稻谷飘香。

后来的一天,袁隆平无意间在农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一株颗粒饱满而且穗大的稻株,他突然有了希望,如果能用这一株育种,是不是可以增产很多。

然而等他次年春天把种子播下,却没有结出穗大饱满的稻子,不过袁隆平却从这块试验田里生出“人工杂交水稻”的最初想法。

想要培养“人工杂交水稻”,首先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良水稻”,然而这种水稻理论上找到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那一年40度的高温天,袁隆平和新婚妻子、学生开始了漫长的寻找稻苗之路。

他们头顶骄阳,脚踩泥水,蚊虫叮咬和稻叶的割伤让他们的皮肤反复感染,即便这样也没有让他们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用5倍放大镜观察了多株水稻之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这仅仅是杂交水稻之路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夫妻扶持,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后盾。

那一年袁隆平狠心离开自己出生三天的儿子南下,只为了不耽误最佳的育种季节,妻子邓哲默默整理好行李,不问归期,而袁隆平整整七个春节都未回家团圆。

一个女人奋力顶着半边天,只是为了保证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往前冲。

杂交水稻的研究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研究的过程中有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特殊时期,袁隆平曾因为所谓的“自由散漫”,差点被抓进了牛棚,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险些被扼杀在摇篮里。

又一年,袁隆平精心培植的试验田被人为摧毁,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中找到了5颗幸存的秧苗,这么多年所有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年,不断配种的杂交水稻却只长苗不长稻,有人冷嘲热讽:“可惜了,我们人类不吃草,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价值的!”

有时候看似是走投无路,坚持下去,可能就会柳暗花明。

袁隆平不管他人的质疑和嘲讽,一心只在自己的水稻配种上,一个人对抗着所有的压力和阻力。

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

年新的种子杂交优势果然都转到了稻谷上,每亩地的产量都增加了斤左右。

年,袁隆平又发明了新的方法,将水稻的产量提升到原来的8倍左右。

年全国开始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平均增产20%以上,为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之后的南优2号、超级稻,每公顷的产量从3吨提高到18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个国家,他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很多人流着泪说:“以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人人知他是救世主,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袁隆平瘦瘦小小的,而且皮肤黝黑,确实像个农民,这是多年风吹日晒的见证啊。

就是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尝过世间所有心酸,品过人生全部苦楚,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国家要给他官职,他拒绝了,说人心浮躁了,就难以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

国家要给他奖金,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就是分给同事,身上的衬衫不过几十块一件。

即便如此,还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质疑:“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的回答是这样的:“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