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方可
方可,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级本科生,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
感兴趣的领域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方向包括员工压力、动机和领导力。
主持两项兰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一项进行中(“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距离对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基于绩效时间跨度的考察),一项获评校级优秀项目(多任务处理对员工绩效和幸福感的影响——压力评估和时间管理技能的作用)。
上下滑动浏览
本科生不能做科研?
大三学长分享如何敲开科研大门
科研,常被看作是本科特别是文科学习中尴尬又有些敏感的话题。初入大学,很多新生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迷茫:本科生参加科研有意义吗?文科生没有实验室,科研从何而来?本科生有必要大量阅读文献吗?
如果你也被上述问题困扰过,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你一些参考。
本科生做科研有意义吗?
作为一名本科生,我起初也觉得科研似乎离我很远。但机缘巧合,在大一几乎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作为纯“小白”的我莽撞地申报了学校的科研创新项目,这才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干中学”,一边自己阅读研究方法的书籍,一边从寻找研究问题、读文献、收集数据开始一步步的实践。
尽管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自学和向老师请教,其中不免犯了很多错误,但在此过程中,我不仅在老师的指引下发现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还因为实践过程中的摸索和试错,加深了对所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记忆。最终也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的成果获得了校级优秀项目。
而回顾这段经历,我认为对于本科生,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尝试,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为了发表文章,而更多的是拓展知识范围、增加知识储备,探寻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定帮助。
同时,研究教给我们的,是发现问题时如何通过可信、有效的方法对其做出解答,得出最终结论。因此,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科研学习还能够培养一种科学思维,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科研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独立思考和辨别的能力,能够辨识其他渠道所谓的“专家”、“权威”的言论,突破自己的信息源,站在真理的面前,使我们不再做一吹就倒的“墙头草”。
实际上,科研并不神秘,也没有学历、专业、性别之分,而且许多学校都鼓励本科生科研创新。相比“数理化”,文科的科研或许不是实验科学,我们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或与导师交流等多种方式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再运用实践、调研等手段,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源与成果。
万事开头难,如何敲开科研大门?
科研之路就如一座座大山中的一条山路,门外汉看到便生出望而止步的胆怯。抬头向云间望去,其中最艰险的看不到顶的山峰之一便是文献。当你为了选题绞尽脑汁,倏然自以为灵光一现,匆匆向导师汇报的时候,便会被导师拿“文献”这一大棒打回原形,并且给你“灵*三问”:你的问题有人研究过了吗?你的问题和之前文献能接上吗?你的问题有什么贡献呢?让你不禁对人生产生一丝怀疑。如此看来,文献可谓是科研路上第一道不得不迈的坎儿。
可作为科研“小白”,我们往往又感到疑惑:读文献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本科生读文献特别是读英文文献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正确地看待文献正是科研“小白”进阶的第一步。我初次接触到研究时,也总抱着这样的疑问,想着读几篇文献就也差不多了。但在科研和写作的过程中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没有想明白,很多想法都是自己的猜测而没有依据,只得又回头继续苦读文献。
而且此后,我阅读文献的范围也从中文文献转向了英文文献。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是我选题方向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中文文献往往因为版面的限制没有办法详细解释和论述其中的很多观点,而恰恰这些理论的阐述对“小白”进行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熟悉研究者的假设推理过程和论述方法。
再者,我们能从一篇文献中获得的不仅仅只是文献的内容,还有研究者的思考逻辑以及论文写作的模式,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文献,学习英文语言注重逻辑的表达特点并熟练运用领域常用的英语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
总结起来,文献的主要作用除了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研究背景和思考逻辑之外,还主要有以下几点:
评价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不是已经得到了回答;
寻找能够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概念和理论;
进一步升华研究问题,使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对于整个研究来说,文献阅读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步骤。
图1: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陈晓萍等,)
因此,文献是本科生迈入科研道路的敲门砖,有大量文献为基础,才能突出研究问题的意义,为进一步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如果说一篇研究空有天花乱坠的统计和实证方法的“硬实力“,却没有文献综述和理论支持的“软实力”,那这篇文献可能无法真正说服导师和审稿人,不算是一篇有意义的研究。
再者,经常阅读最新的文献还能帮助研究者发现研究空缺,发现他人还未研究过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找到新的研究课题。因此,研究问题和文献之间是一个相互循环的过程,问题必定由文献支撑,而文献也带来新的问题。
文献那么多,应该怎么选?
我们常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文献那么多,我该选哪些读呢?
以我之前参与的一篇研究为例,这篇研究我们初步确定了研究的主题是个体的多任务处理,以“multitasking”、“taskswitching”和“polychronicity”为关键词在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平台进行检索,能找到篇这样一个海量数字,这对于一个“小白”来说真是无法想象的阅读量。
图2、3:ScienceDirect检索界面
因此,文献检索的策略非常重要。对我来说,我常常采用的是“由紧到松”的策略,即第一步将研究问题中牵涉到的变量和理论尽可能详细地列入检索中,其一可以确定已有研究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答,其二在确定未得到解答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你的研究最有联系的文献,这对于了解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来说,虽然可能不是获得全景的最好方法,却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按照上例,以“(multitaskingOR“taskswitching”)AND(stressORdistressORstrain)ANDperformance”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进行检索,只有43篇文献了,通过题目和摘要初步的筛选保留了13篇重点需要阅读的文献。
图4、5:ScienceDirect检索界面
第二步则是当我们在阅读这些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应研究问题的概念和理论不熟悉时,可以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关于这些理论的经典文献和综述性文献,以便更好地掌握理论的内涵和核心,让在我们的研究中能够运用这些理论。
例如,在阅读关于多任务处理与压力的文献中,我发现很多文献引用了认知瓶颈(cognitivebottleneck)和耶克斯道森定律(TheYerkes-DodsonLaw),但大部分文献只是简单介绍理论的基本观点,这时就需要搜索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和综述文献了解这些理论究竟涉及哪些适用的情况、解决哪些问题,并进一步评判这些理论能否用于解答你目前的研究问题。
综上,在文献阅读中,作为一个“小白”,你可以先从最相关的文献开始,逐渐扩大自己的阅读圈,直到感觉阅读的文献量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便可以开始写作了。
结语
对于文献阅读究竟是详读还是略读,是先通篇阅读还是从第一段开始细细品味,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与文献的磨合程度。我初期也找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来尝试,想以“最高效“的方法进行阅读,最终我发现,静下心并且肯花时间去读更重要。
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和同学一起互相监督,因此我也参加了爱思唯尔发起的“ScienceDirect读享计划”文献阅读打卡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来自各地的同学们可以一起阅读文献,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互相点赞和鼓励,还有各种精致的纪念品能激励大家坚持坚持阅读。
对我来说,这一个多月的打卡不仅督促了我养成每日阅读文献的习惯,日常记录的阅读和思考的笔记也帮助我在后续写作时进行回顾。而我更是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通过他们的文献阅读记录,我了解到了来自各个学科的知识,其中有些知识帮助我激发了新的灵感,也有的知识使我更加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也正是因为这个活动,我除了读正在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之外,也会更加经常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