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读科学家屠呦呦 [复制链接]

1#

有些后知后觉,第一次读屠呦呦,在这本《成为科学家》,第一个就呈现了她的科研精神和专业高度。女人中的天花板,我带着仰视的目光。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传记有几个显著的共同点:成功不是偶然,更多是一种必然;原生家庭很富足;格局大,有远见,从小站得就比别人高。屠呦呦的父亲、外公、舅舅在各自的领域都很出色,优秀的基因传承、个人的付出在她的身上体现淋漓尽致。审视自己,若我们没有先天优势,只能后天更加努力。

科研之路原来如此艰辛,在闪亮的诺贝尔奖背后,是面对枯燥实验室一生的反复失败与尝试,甚至以身试药。每一次的发现都是人类科技史的进步。专注与专业只是基础,需要团队、需要资源、需要政策、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希嘘美国科学院院士米勒和他的助手美国卫生研究院苏新专锲而不舍发掘、寻找屠呦呦的过程,连续五年每年都在诺贝尔奖的推荐表格上填写屠呦呦的名字,最终是他们的努力将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推上了世界顶级荣誉之巅!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评委会描述屠呦呦“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嵩素的中国女人。”

屠呦呦说:“我不想评论别人的工作以及他们对我的评价,我们只需要看一下过程和事实。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我的工作非常简单,工作就是我最大的乐趣,生活的乐趣源于工作。”读了她,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用心工作?即使没那么热爱,亦或一地鸡毛,但别忘记工作也会通往美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