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基金项目申请未中或能催生灵感》,大体意思如下:
灵感,是人类科研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重要的科学难题,想要获得突破,没有灵感是做不到的。最经典的例子,要数“牛顿被苹果砸了以下脑袋瓜,竟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故事,虽然故事有一定的夸张,但发现万有引力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当时通过实验观测这样的引力时,没有灵感是无法完成的。
很多科研灵感,或者来自与某专业领域高手的讨论后,产生了思维升华;或者来自长期冥想打坐之后的顿悟;或者来自压抑后的一念之间;或者来自放松休闲时的开窍。可见,产生灵感是需要一些基本条件的,比如长期的深入思考、时不时的探索验证、外在事物的突然刺激等。
每年到8月份中下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名单公布的时候,几家欢喜,几家愁。中了面上项目的教授们,脸上写满了幸福、开心;没有中面上项目的教授们,脸上表情充满郁闷、沮丧、悲伤。特别是那些连续两年都没有申请到经费的普通教授,由于要停止一年申报,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科研能力不行,对将来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充满了极度悲观主义和不自信。实际上,对于这些落榜的教授,更应该以普通平常心对待这件事,因为中不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外,还有诸如运气、人脉之类的关系。
多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中,不必怀疑科研能力,善于把握和总结失败,因为这反而很可能成为一次激发内心深处潜在的灵感的重要机遇。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中科院教授,在多年前申请杰出青年基金(大概有多万科研经费)时,评审专家都给了“A”。由于那个时候,优秀的人太多,很多人也拿到了“A”,因此需要基金委内部管理人员来投票表决出谁能上会。这位教授因为SCI论文比别人少,因而名落孙山。
该教授得知结果后,心情十分郁闷,就跟朋友一起开车去了青岛旅游。在旅游途中,欣赏了不少自然美景,郁闷的心情得以缓解。在回家的路上,还依稀下着小雨,坐在车上半睡半醒之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某个难题的特殊解决方法,也因此在后来创立了一系列新理论,成了那个领域的泰斗。
而那位教授当时如果很顺利就评上了“杰青”(那年全国只有个名额)这个人才称号,很可能就会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也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诞生。
逆境很可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力和灵感,黎明前总是黑暗的,成功前总是艰难的,如果想要突破,别无选择,只有更加努力和坚持,才能熬过去,见到成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