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却甘愿远离家乡寒窗苦读;他的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开创了国际先河,震动了世界医学界,曾应邀赴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他担任过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培养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众多人才。他就是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届校友、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
出身于书香门第,投身于艰苦工作
生于年的鞠躬院士,出身于上海的书香门第家庭:他的舅公是胡适先生,他的父亲和巴金是好友。他曾回忆道:巴金先生下楼时,常常边走边背诵正在看的书。有一次我听见他照例在背诵着,但我分辨不出是什么语言,就问他是什么书,他说是但丁的神曲。当时我家就像孤岛上唯一的一个文化沙龙,我坐在一边听他们谈论。他的朋友很多,我能想起的有郑振铎、靳以、陆蠡、曹禺、钱钟书和杨绛等。在这样高规格的文化熏陶中,鞠躬院士懂多国语言,英文尤其精通,他的很多医学笔记都是用外文来记录的。他尤其爱听古典音乐,直到今日,喝咖啡听古典乐依然是他闲暇时最爱的享受。
鞠躬院士的名字很特别,其中蕴含的含义令人深思。他曾讲述道:父亲姓周,但因为深感中国历来氏族观念太强,经常有氏族间的怨恨世代相传以致械斗不断。因此,父亲自己起名索非,废弃了姓。鞠躬院士起初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取名索非,直到许多年后才悟出来索非和求是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不索非何以求是?鞠躬院士说:父亲给我起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的儿孙一律姓鞠了,好在百家姓中有鞠。
年,18岁的鞠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湘雅,权威专家发言的时候,其他人照样可以提出反对意见,或者展开辩论。鞠躬说,他那时候胆子比较大,经常会针对专家的讲课内容,提一些问题。从上学起,学院自由的学术氛围,就为鞠躬奠定了创新的基础。从上海到长沙,物质条件的反差十分巨大。但是我特别喜欢湘雅,条件再差也没关系。鞠躬说道,湘雅严谨的学风和治学态度,教会了他如何做学问。
后来,鞠躬被分配至西安工作。他被分配到解剖教研室,尽管条件比较艰苦,但因为有他喜爱的神经解剖学,他便一有空就泡图书馆,直到泡得坐骨结节下的皮磨破了,他却说:值!磨破了屁股,脑袋里长了知识。经过近十年苦读,他和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神经束路追踪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震动了当时的医学界。在这之后,鞠躬又提出了脑下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开创了国际先河,也让他在国际上享有了极高的声望。
从教六十多年,创新无止境
年,鞠躬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对此,鞠躬解释道:为什么要写这句话?因为我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有些同事就说,老鞠你到头了,就是最高荣誉了。但我想不对,我不能停在这了,要一辈子往上走的。
谈起自己一生的事业,鞠躬院士眼神闪亮。在当时,脊髓损伤是战场和军事训练中常见多发伤,轻者运动受限、重者瘫痪,历来是各国军事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课题。鞠躬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攻克这一难题。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鞠躬大胆创新,率先提出了硬膜外减压治疗法。这一治疗方案一经发表,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