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现场工程师重在习得能力之知 [复制链接]

1#
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级目标定位。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体现技术逻辑,重在“能力之知”的习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成就具有独特技术知识、技术思维、技术伦理的“匠者”,达成理智的“创造之人”。以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现场工程师是具有高新技术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达到高层次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现场工程师应具有工匠精神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高层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面向职业、行业、产业,强于设计和开发,应用新的科学原理,催生新的科学技术。现场工程师善于发现和解决一线技术问题,思维灵活、应对能力强,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很高的职业精神和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探究、创新和研究能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以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为起点,坚持职业性,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模式,都体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重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以跨学科视野解决复杂工作问题,以高新技术技能应对生产系统的更加复合、更加综合和更加高端,能主动适应和参与技术创新,强适应甚至引领企业、行业和岗位发展与升级。坚持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现场工程师不仅是技术工人和技术员,还要成为高素质的一线工程师和科学家,是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结合。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贯通、杂糅、互融、联结,需要紧密对接复合型技术岗位需要组织专业教学,在明确的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指引下,设置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知识等模块化课程。借鉴德国经验,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树立学术与职业共生的理念。“学术教育”要体现职业化倾向,体现职业行动导向,实施理实一体化育人,形成完善人格,培养学理素养和实践技能,培养基本能力、关键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实现科研和职业实践的互鉴互融。学术与职业共生,还要将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实践有机衔接,创建融合教学模式和跨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知晓为何做、怎么做得更好。要强调严谨的工程基础知识、设计、建造等方面的整合性、集成性学习,需要转变学科导向,打破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运用之间的二元界限,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具有复杂性强、场景性强的特点,需要在明确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开发模块化课程,重在德技并修、面向产业、做学合一、育训并举,以培养学生跨岗位、跨职业的自我更新和应变能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将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跨学科知识职业化,在实验实训室和企业的真实场景中巩固提升职业能力,增强岗位体验和新技术体验,掌握高新技术技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生产操作、工艺参数、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能分析判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加以改进;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生产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方式,了解生产设计的工程原理、工艺流程、生产工序;要通过实践强化,让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学会中试转产、质量控制、市场分析,学会统筹、协调、分析、决策,具备数据采集、产能管理、品质管理等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工程管理、设计创新、复杂生产技术等技术应用能力。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要突出行业与岗位目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