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构建科研成果转化创新生态,青岛蓝谷两大新 [复制链接]

1#

海风泱泱,大潮磅礴。

9月2日,青岛市领导干部会议召开,会上,“经略海洋”被多次点题,突出了海洋之于青岛的重要地位。

作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排头兵,9月13日上午,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正式对外发布。

成立近十载的青岛蓝谷,如今正处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速上升期。如何让蓝谷的科研资源集聚优势成为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蓝谷给出的答案是,不断实践推动创新要素间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平台、激活市场、做专服务构建一个创新发展的共同体。

借助两大平台启用的契机,青岛蓝谷正以市场化的思维将优质资源盘活,实现区域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城市心观察第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青岛蓝谷发布两大新平台

9月13日上午,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正式对外发布,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市科技局领导上台为平台揭牌。

据了解,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是在青岛市科技局、青岛蓝谷管理局的支持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的集科研仪器展示、共享、检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该平台定位于实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在着力推动区域内科学仪器、设施设备等开放共享的同时,进一步链接高校院所的专家资源,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研发支持。目前,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已汇聚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海检集团等区域内十余家高校院所、重点企业内的高端仪器设备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超五亿元,涵盖海洋、化学、材料、机械等多个行业领域。

事实上,以平台思维推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早已成为青岛蓝谷的常态。

年,蓝谷牵头成立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为区域内的院所、企业、服务机构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年1月,青岛蓝谷管理局联合青岛市发展改革委、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共同推动成立青岛海洋能源融合发展产业联盟,整合了6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央企、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海洋能源融合发展典型示范,培养海洋风电产业集群。

进一步向细处聚焦,此番搭建的“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便以区域内高度集聚的科研仪器设备为抓手,一方面通过“共享、共用”,推动区域内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各单位运营成本实现“共赢”;另一方面以仪器为媒,铺就院企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在共享仪器的同时,嫁接各“国家队”的专家、成果资源,为科技中小微企业研发提供解决方案,真正盘活蓝谷的科创资源,让科技创新进一步为产业发展赋能。

平台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正如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敬东表示,蓝谷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从公司出发5分钟车程就可到海检中心做振动试验,10分钟车程就可到国家深海基地做打压测试,这在其他区域是不敢想的。据于敬东介绍,公司水下米摄像机的耐压性测试就是在国家深海基地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完成的。该实验室是国内少数几家可完成该测试的平台之一。

作为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区,成立九载的青岛蓝谷,引进落地的“国字号”涉海科研平台、高等院校已达到50余家,市场主体突破家,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教育医疗、商业设施等城市配套越来越完善,正处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速上升期。

据了解,目前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已完成了它的第一单,试运营期间,平台收到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科研人员的仪器使用需求,工作人员根据其生物分子浓缩过滤的使用要求,指导其进行了山东大学全自动切向流过滤系统的预约对接,并顺利完成了相关实验。

千里之外的第一单让平台工作人员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随着平台的正式启动,蓝谷内的仪器将真正“活”起来。

青岛蓝谷营造

科研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

在以平台思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同时,青岛蓝谷同样将市场化思维作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导向。

活动当天同步揭牌的“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作为共享平台中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队”成员,完全由社会化力量建设,投资万元,是青岛市目前唯一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海上科研测试平台。平台集产、学、研、用为一体,通过联合山东沿岸测试场,打造全国沿岸测试场网络,现阶段主要从事海洋装备海上测试、海上科学实验以及近海大数据服务等科研任务。

“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的投入使用将有效满足创新装备成果样机到产品整条研发链试验需求,是对青岛市现有测试平台的有益补充,对蓝谷乃至青岛市海洋技术装备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副院长雷波表示:“西北工业大学之所以选择落户青岛,就是看中了青岛的海洋资源条件,“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对研究院推动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平台的市场前景得到了行业企业认可,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等将与建设方青岛逸益达实业有限公司一起推进后续运营。

对于蓝谷来讲,“蓝谷1号”近海测试科研平台的投入使用只是起点,未来引入更多市场主体配套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涉海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除了配套公共服务平台,蓝谷坚持让市场做主角,不断完善各类科技服务要素。今年上半年,蓝谷新增金融类机构余家,累计达到余家,总规模达亿元。各路市场资本频频出手助力蓝谷科技成果转化、海洋产业发展。如大工青岛研究院获得青岛农商银行万贷款支持,用于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模式推广;生物医药领域头部投资机构仙瞳资本参与融资福沃药业,推动其在蓝谷落地全资子公司青岛福沃药业有限公司;蓝谷投资平台高创公司联合海洋国家实验室公司与彩虹鱼项目合作推进蓝谷海洋大数据平台搭建。

除资本外,在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支持下,“科创荟”双创活动持续举办,投融资对接会、产学研对接会轮番举办,推动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一个活力十足、富有成效的创新生态逐步形成。

而在创新生态形成后,如何实现持续性发展便显得至关重要。在这其中,精细化的服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用精细化服务护航蓝谷质变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真正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做好该做的事情。

随着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大势来临,蓝谷经历多年的厚积薄发,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正按照青岛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全力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

作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如何真正展现蓝谷的担当,有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蓝谷管理局给出的答案是:本着“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的思路,积极提高服务能力,有效补位市场,做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粘合剂,为构建创新发展共同体形成有力支撑。

以政策为抓手,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是蓝谷补位市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青岛蓝谷积极推进蓝谷内的院所、企业申报各类资质,争取政策支持。如青岛市传感器研究院近期落地了深海压力舱系统,可对外提供海洋温、盐、深传感器检验服务。在管理局科技创新部的指导下,其正在申请青岛市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入库。如果成功入选,其与青岛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合作可获得市级层面最高50%的补贴,这无疑将为研究院增加用户吸引力,降低运营成本。

类似传感器研究院这样的机构,今年蓝谷已有9家成功入库。在蓝谷管理局的组织推动下,区域内5家院所完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在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级,最高可获得万元的省级资金补助。

另一方面,青岛蓝谷主动落实兑现本级政策,采取“不见面申报”等便捷方式,组织两批共计1万元科技政策兑现,惠及80余家企业,涉及10余个科技政策类别,兑现各项人才政策扶持资金万元。真金白银为院企发展添动力。

而在言必称营商环境的当下,青岛蓝谷通过落实科技服务专员制度,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青岛蓝谷建立了科技服务专员与辖区院所、企业“结对”机制,深入推动院企健康发展,如联合哈工大青岛科技园组织20余家蓝谷企业赴哈工大(威海)校区,开展“双园”产学研对接活动,促成青岛冠玉生物与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达成技术合作;通过落实精细服务标准,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

同时,青岛蓝谷以“专班、专心、专业、专门”标准靠上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如对已落户小微企业,定期开展科小培训、高企培训等工作,通过“手把手教您科小入库活动”帮助企业全部申报成功。今年上半年蓝谷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家,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的64%。通过精细化服务真正让软环境变成硬支撑。

跳出青岛看青岛,跳出蓝谷看蓝谷。我们相信,青岛蓝谷在不久的将来,将迎来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的质变!

凤凰网青岛原创

欢迎大家多多转发,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