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http://www.csjkc.com/m/本文节选自《大国的坎:如何解决“卡脖子”难题》,略有删减。“卡脖子”现象自古有之“卡脖子”现象在国家竞争、区域竞争中自古有之,争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要塞,一直是军事战争方面的核心策略,而在国家之间的战略斗争,无论是为领土还是为资源,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的竞争手段,都希望找到一招制敌的“卡脖子”绝招。汉武帝为解决北方匈奴“卡脖子”威胁而寻求与大月氏联盟,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伟大的丝绸之路。刚刚从黑暗的中世纪苏醒的欧洲人,为破解东西方贸易交通要道的“卡脖子”困难,从海路寻找新的通向东方的道路,开启了伟大的大航海时代,拉开了人类近代史地理大发现的序幕。大航海促进了全球交通技术的进步,人类的全球化进入了新的时代,而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霸主之争主要体现在“卡脖子”与反“卡脖子”的博弈方面。英国率先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新的世界强国,为维持其领先地位,—年,颁布了《航海条例》等一系列禁令,严禁纺织业主和熟练工人移民美洲,要“卡”美国的“脖子”。而英国的“叛徒”塞缪尔·斯莱特来到美洲,成了美国的“工业革命之父”。当然,也有应对“卡脖子”的反面典型:在二战期间,日本为打破美国在石油禁运与经济制裁的“卡脖子”,妄图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而在珍珠港铤而走险。“卡脖子”,原意是掐住别人的脖子,多比喻控制别人的要害。能查到的较早的报道,是年12月5日的《人民日报》:“唐家庄矿由于新井提升能力不足,遇到‘卡脖子’的困难,井下煤不能及时运上来。”当前热议的“卡脖子”,则是指一个国家不可缺少、难以自给且难以替代的需求或环节,其供给被他国控制的现象。而且,“卡脖子”可能来自其他国家,也可能来自其他组织甚至企业巨头。那么,“卡脖子”问题究竟是科技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呢?首先,“卡脖子”涉及“卡”别国的国家(即“主动方”)和被“卡”的国家(即“被动方”)。那么,“卡脖子”问题就分解为四个问题:一是主动方为什么要“卡”别人的“脖子”?二是主动方有什么“卡”别人“脖子”的能力?三是被动方为什么会被“卡”住?四是被动方如何破解“卡脖子”的困局?主动方“卡”别人的原因是政治问题,是主动方希望控制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就是“修昔底德陷阱”问题。而主动方的能力往往是源于其优势地位,如:对重要资源和重要运输路线的控制能力,往往依靠其军事的部署和控制能力;对科技方面的控制能力,往往依靠其研发实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对国际经贸规则的控制能力,往往依靠其经济实力和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体现为对国际产业链贸易和金融结算等重要环节的控制;在数字经济网络时代,跨国企业对产业链以及信息数据的垄断成为可能,也带来了新的“卡脖子”能力。被动方往往在关键资源、科技、交通路线、国际规则和产业链核心平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外部依赖性,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些方面又存在较为刚性的需求,其自然禀赋、地理布局、科技水平和国际分工等方面的短板,就构成了可能被“卡脖子”的风险。被动方要想破解“卡脖子”威胁,必须在这些风险领域寻找内部替代和外部替代,扩大选择和替代,打破国家垄断。“卡脖子”的本质:国家垄断一个国家在资源、科技、交通、产业链等方面存在外部依赖,并不一定会被“卡脖子”,因为如果这些外部依赖分散于多个国家,该国可以通过促进这些国家彼此的竞争而避免被“卡脖子”。但如果这些外部依赖被一个国家垄断,就可能被“卡脖子”。因此“卡脖子”的本质就是垄断,是国家垄断。“卡脖子”问题,包括目前普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