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谭逸帆
刚刚过去的年,科技界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人类的好奇心获得了哪些令人欣慰的满足?在此新年开年之际,让我们一同驻足回望,自探索者的足印中汲取昂然前进的力量。
,中国科技天宇的十颗新星
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核心部件完工交付。由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白鹤滩水电站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转轮,于1月12日上午正式完工,提前交付。该机组是当今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机组。
我国科学家解析“奇葩”光合物种硅藻捕光新机制。据新华社2月8日电,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了自然界“奇葩”光合物种——硅藻如何高效捕获、利用光能,成果发表于《科学》。基于该研究,科学家未来有望设计出可以高效“捕光”的新型作物。
发现自然界中约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扑结构。2月28日,来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的研究组分别在《自然》杂志发布最新相关研究成果,指出自然界中大约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扑结构。该成果有望促使大量新颖拓扑材料问世。
科学家发现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我国科学家联合多名境内外研究人员在5月2日《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海拔米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的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经鉴定为丹尼索瓦人。这一研究成果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推早至距今16万年。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据新华社5月15日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乔振华课题组与南方科技大学张立源课题组等合作,首次在毫米级的碲化锆材料上观测到了三维量子霍尔效应,补全了霍尔效应家族的一个重要拼图。
国产临床全数字PET/CT获准进入市场。据新华社6月7日电,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团队发明的全数字PET/CT,日前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审批,获得市场准入和对外销售资质。这意味着国产全数字PET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类脑计算芯片。据新华社8月1日电,清华大学施路平教授团队研制成功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新型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芯片,而且成功在无人驾驶自行车上进行了实验,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
“太极一号”在轨测试成功,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迈出第一步。据新华社9月20日电,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的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已顺利完成。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1月28日宣布,该台研究团队依托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个迄今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世界科技探索的十大惊奇
隼鸟2号首次降落小行星“龙宫”并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于2月22日表示,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成功降落在小行星“龙宫”上并采集样本。这颗小行星被认为含有水和有机物,与约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时的状态相近。
新型人造DNA结构实现信息密度加倍。据新华社2月24日电,美国研究人员合成出一种拥有8个生命信息组分的新型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信息存储密度加倍,未来有望应用于合成生物等领域。新型DNA结构的合成也意味着,地球上的天然DNA结构未必是生命存在的唯一基础结构。
艾滋病治疗奇迹再现,“伦敦病人”或被治愈。据英国《自然》杂志3月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一名被称为“伦敦病人”的艾滋病患者,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已18个月未检测到艾滋病病*。他可能成为继“柏林病人”之后艾滋病被治愈的第二人。
人类首次“看到”了黑洞。数百名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4月10日在全球多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们第一次拍到的黑洞照片。照片给出黑洞这一极端天体存在的最直接证据,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DNA显微术”问世。据新华社6月23日电,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布罗德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一种新的微观观测技术——“DNA显微术”,能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细胞内部图景。
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个含18个碳原子的纯碳环。8月15日,《科学》杂志发表了牛津大学化学系与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合作的一项成果,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碳原子构成的环状分子——C18的合成情况。据悉,类似的碳直链结构可能成为分子级别的电子元件。
谷歌研究人员宣布成功演示“量子优势”。谷歌公司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于10月23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已成功演示了“量子优势”,让量子系统花费约秒完成了传统超级计算机在几天之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人体生理年龄首次成功逆转。一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进行的小型临床研究首次表明,逆转人体生理年龄的测量参照——表观遗传生物钟是可能的。经过为期1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受试者的平均生理年龄减少了2.5岁。该研究结果于9月5日发表在《老化细胞》杂志上。
全球首支埃博拉疫苗获欧盟批准上市。据新华社11月13日电,欧盟委员会日前宣布,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的埃博拉疫苗获得在欧盟上市许可,成为全球首款正式获批上市的埃博拉疫苗。
科学家培养新型大肠杆菌可以二氧化碳为食。11月28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发表于《细胞》的一篇新研究中报告,一种通常以单糖为食的细菌经过改造,可以像植物一样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来构建细胞。这一成果为利用工程细菌将我们视为废物的产品转化为燃料、食品或其他感兴趣的化合物开辟了令人振奋的前景。(刊于《半月谈》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