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代表委员谈科技自立自强事关学术话语权,这 [复制链接]

1#
北京著名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29850.html

科技日报3月12日消息,做过科学研究的人都清楚:一篇只有十几页的论文,背后的各种实验数据可能会有成百上千页。这些隐含了科研工作者大量心血的数据,最后的归宿往往都是在科研人员的个人电脑中“沉睡”。

如果把这些数据开放共享,不仅可以提高科研效率,而且可能产生难以预料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将“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任务之一。

“但科研数据往往都成为生产者的‘私产’,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数据共享仍是一块难以融化的‘坚冰’。”全国两会期间,全国*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数据》主编郭华东对科技日报记者坦言。

没有自己的平台就只能依托别人

17世纪第一批科学期刊创建以来,逐渐形成了研究结果公开发表与开放交流机制。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媒介及传播技术,以期刊论文为典型代表的研究成果在发表时,作为研究结果证据的数据不得不被精简和极度省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把翔实的科学数据公开的技术条件。如今,科学数据走出“深闺”,成为科学研究的亮点和法宝,推动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成为可能。

对于科学数据公开共享的作用,郭华东解释道,一方面,作为研究成果的证据,数据是重复科学试验、确保研究成果真实可靠的检验基础;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正在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模式进行转化,许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发现以数据为基础。同样的数据,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或不同的挖掘工具与分析手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因此,科学界和出版界日益认识到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必要性。

与此同时,作为科研论文的载体,科技期刊为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同行交流的平台,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

“这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科技期刊进步非常明显,不少期刊的影响因子提高很快,说明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