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带38名学生攀登非洲屋脊的北大科研员我与 [复制链接]

1#
"

谢萍Cathy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科研员

学校:英国|国家公派诺丁汉大学教育领导力博士

坐标:北京

行业:教育/领导力研究

"

记者|Lily

文|华培馨

“PeopleaskthedifferencebetweenaLEADERandaBOSS.TheLEADERleads,andtheBOSSdrives.”

在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雪山之巅,学生们和老师并排着,眺望日出,映着白雪,格外夺目。

“你们是日本人吗?”登山过程中碰到同行的外国友人,问到谢萍和孩子们。

“是韩国人吗?”孩子们又摇摇头。

“是中国人吗?”

“是的!”孩子们的眼神里,满是自豪。

迄今想起那这个时刻,谢萍依然很受触动,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更加鲜活明亮的。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旅磨练了所有人的意志,也又一次让谢萍感受到领导力的魅力。

在大多数人眼里,领导力很远。“只有领导者才会具有领导力”也是很多人的刻板印象。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领导力”,对“领导力”极度着迷的北大科研员谢萍老师,讲述了她追梦领导力的故事。

结缘领导力:核心是自我领导

谢萍第一次看到领导力这个词是在西南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但对领导力的“初识”是片面的,那时候的她和大多数人有着同样的想法,觉得自己没有担任什么职务,领导力离自己好远好远。殊不知,从中学阶段开始,“领导力”这件事就已经在谢萍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中学的时候,我特别爱看人物传记,阅读名人的成功故事我会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为什么我不可以?所以我就不断地鼓励自己勇于突破。”

后来读英语专业的谢萍接触到了“leadership”这个单词,她才发现原来“领导力”和我们通常称呼的“领导”是两个概念。“领导力是西方英文翻译过来的,人们就误以为这种能力是领导者才具有的。但是我在阅读文献、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

之前对“领导力”的误解,让谢萍对这个领域更加好奇,她决定进一步探索未知。本科毕业后,谢萍进入了教育领域工作,培养青少年的领导力成为她的研究重心。“领导这两个字并不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职位而存在的,领导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在这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自我领导。我们需要自我引领、指导自己的人生,这也是领导力的起点。”

△在大英博物馆探索英国文化

在谢萍看来,自我领导力包括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评价、自我学习、自律自制等能力;包括服从规则、捍卫权利、履行义务、学会选择、承担责任、不诿过于人等品质。其次还包括对团队领导能力和价值追求,包括对团队、社会的责任感、对正义等基本行为准则的认同和捍卫等。这看似抽象的概念说到底就是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应更注重加强现代公民观念的培养。

从重庆到北京,从学生到老师,从理论到实践,在不断地学习与思考过程中,谢萍越来越肯定,只有做好自我领导才能真正的引领他人。“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一举一动就要契合这个身份,因为这些是能够被学生看见并模仿的。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仅仅是教师。”

领导力的实践:从0到1

自我领导意味着不断打破舒适区,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乘风破浪。尽管是教师这样看似安稳的身份,谢萍也在竭尽全力的去挑战新的领域。

谢萍最初在北京一所普通的公立学校做着班主任的工作,由于学校本身的变化和*策原因,谢萍成为私立学校(人大附中分校)的创校管理团队成员之一,她坦言那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这三年对她意义重大。

“我之前一直是在教学岗,到了分校后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肩负着上传下达的重任,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首先是对人际沟通和有效交流的挑战,其次是时间管理的挑战,因为当时我的工作任务既有授课又有管理,事情非常琐碎。第三个挑战是做了办公室主任后行*管理的工作变重,教学上被侵占太多时间以至于难以提升自身水平。”

△大学学术会议LINK17组织者

三年的管理经历让学校看到了谢萍的领导才能,于是校领导推荐她去人大附中中外合作办学中心(ICC)担任副主任。那时的她对于国际课程了解甚少,她也并不知道这一决定会改变她的未来发展。面对又一次的从0到1的挑战,谢萍欣然答应。

从年到年,在人大附中ICC工作的5年时间里,英语交流已经成为谢萍的日常工作语言。她发现,一些在中国文化情境下自己觉得很平常的事情,在外教眼里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了沟通不畅和工作的复杂,这也让谢萍开始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上去思考领导力,同时也为后来去英国深造埋下了一颗种子。

△毕业典礼(和谢萍的英国导师)

提到在ICC最让她印象深刻的经历,谢萍不假思索地说:“那一定是爬乞力马扎罗山,这次经历真的是onceinalifetime,对于自己和参与的学生都是一次极大的磨练。”提及那段时光,谢萍整个人既兴奋又感慨。“我是一个比较瘦小弱小的人,以前从来没做过这种探险运动,去之前是非常忐忑的。”

提及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谢萍再次强调,这也是一个从0到1的挑战。她一直都很感谢当时刘彭芝校长在这件事情上的高瞻远瞩和担当,因为独立策划带领学生去非洲探险的项目在中国公立学校中是第一个,可以说前所未有,但是刘校长一听说就无条件的支持。“我觉得这时候就真的体现出校长的领导力和格局,这是一种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

38个学生,8名老师,一共四十六个人就这样踏上了非洲探险之旅。前期,谢萍作为管理老师之一,需要负责学生的急救训练,参与人员的接种疫苗、购买保险等等事情,这对她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挑战。

“当时我们46个人是分成两组,分别轮流进行草原探秘和爬雪山,这非常考验团队的合作能力。团队中有孩子被蚊虫叮咬,还有人水土不服,但是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咬着牙拼命往上爬,这一点令我非常感动。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彼此加油打气,这其实也是领导力的体现:在攀登中不断反思、提升自我,引领自己的同时带动他人。”

回想起来,谢萍说自己也很感激那些学生的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挑战自己去探索与冒险,对学校的活动非常支持,“让孩子找到更好的自己”是老师和家长们共同的愿望。

在人大附中工作的这些年,谢萍经历了无数个从0到1的突破,她也见证着附中的飞速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一员,她清楚地认识到除了“自我领导力”的引领,这一切的成果更离不开刘校长、学校管理层的领导力,“校长、管理层的领导力对于学校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谢萍切身感受到了领导力的“魔力”,这也让她萌生了想要更进一步研究的念头。

跳出舒适区,勇于挑战自我

想要继续深造的这个想法在谢萍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5年的人大附中ICC工作经历更让英语专业的谢萍觉得自己一定要走出去看看。“读一个在职博士吧。”周围知道谢萍有这个想法的人都这样劝她。她反问自己:我三十多岁了,还应该再折腾吗?

“我发现我就是想静下心来读书。我当时问自己:你是不是想去做这件事情?当时心里的回答是40岁以前你就努力一把,如果还没有申请到理想的学校那你就死心吧,在这里干到退休。”那时的谢萍是勇敢的,在体制内工作十几年后选择重新出发是件极具挑战的事。

△大学校园

如今回想起在英国的读书经历,她说:“读书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其实工作后再去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学习过程的兴奋程度完全超越了我的期待。我也很感谢家人给予的支持。”

英国的博士学习经历给谢萍打开了科研的大门,她觉得科研没有想象中那么有距离感,科研更需要融入生活。“顶天立地”是谢萍做研究时信守的原则,在理论创新到达一定高度的同时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研究期间,谢萍无时无刻不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