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5课程思政本体的研 [复制链接]

1#
本文根据乌角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转载请在留言开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乌角先生,国内知名科研写作辅导老师,悟空科研、学术期刊智能检索与精确投稿系统、AI智能论文生成系统核心研发人员,国高·科研写作研究所“科研写作经典课程”主要授课人,学员遍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博士生群体,近5年来辅导学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发表SSCI/CSSCI/北大核心等各级各类论文多篇。

简言之,本体研究就是关于课程思*本身的研究,我们把它叫做本体研究。那么这里面可能就是关于各种专业跟思*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融合的效果,融合的条件、融合的主体等等。以融合的主体来说,我们想一下课程思*融合的主体是什么?(思*如何融入专业课(4):教育本位的课程思*研究)前文中我们更多的是在讲内容的融合,也就是两类知识的融合。如果我们考虑主体,那最明显的一个主体就是专业课教师与思*课教师,二者叠加应该就是课程思*教师(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这个称谓),现在有人写关于课程思*教学胜任力的论文,那显然就是在写课程思*教师的问题,可能搞半天(结论)发现各自都不具备课程思*教学的基本能力。

融合的主体还可以是学生,教师去教授课程时会面临上述问题,那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同样问题,他们突然发现专业课里面有了思*的东西,这可能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写课程思*的学习获得感,从学生的角度去写,可能又延伸关于课程思*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等。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课程思*的学习态度、认知、学习效果等等,再如,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写自文学课程思*以来,在解读文学作品时是否产生了变化,是否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