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最早加入“英才计划”的一批中学,在连续八年的教育实践中,选拔和推荐了一批批具有浓厚科研兴趣,并且具备较高科学研究能力的学生参加了该计划。孩子们在这个平台上“如鱼得水”,他们有的有幸获得学术大家在学术上的点播,有的得到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有不少学生走出国门,在国际科学竞赛的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学生的风采。
“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举办、共同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其旨在培育我国未来基础科学发展所需的精英人才,所以称之为“英才计划”。自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伴随着八年的实践摸索,一批批优秀的中学生走进大学,走进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实验室,开展了基于学生们自己兴趣的科学研究,甚至参加了学科研讨、学术会议;感受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大师治学的严谨与人格之温润。一批批学生树立科学报国理想,坚定科研志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力量。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英才计划”找到了大学与中学的衔接点,打通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壁垒,建立了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另一个层面看,“英才计划”是更高层次的科学普及活动,其实是高校优质科技教育资源的社会开放与社会科学氛围营造及科学后备人才早期培育的有益探索。
学生推荐标准及程序
每年的暑假,学校在夏令营中进行“英才计划”的宣传工作,然后在预录取的学生中进行初步的“英才计划”学员信息征集,在开学后对其他录取的学生还会进行“英才计划”的宣传及学员信息征集,随后依据学生的学科兴趣,基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推荐学生参加全市“英才计划”学员的选拔。总体来说,要求学生德才兼备,具有浓厚的学科兴趣,同时学校要求学生带着研究课题,或者是基本的研究设想与研究方向进入“英才计划”。这样可以避免进入“英才计划”之后,学生的研究课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不相符的情况。
督导学生培养
督促学生根据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准时参加各种活动,及时提交相应的学习总结,例如开题报告、培养报告(读书报告、文献综述、实验记录、小论文)、成长日志等。学校会定期召集“英才计划”的学员,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同时也会要求学校内部的科技教师,及时跟进学员在“英才计划”平台上的进展。根据学生在“英才计划”平台上的实际收获,及课题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与上海市管理办公室或者“英才计划”中对应的大学老师进行常态沟通,以期解决学生在“英才计划”中的学习或者研究问题。
协调导师和省级管理办公室工作
“英才计划”在上海市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进行,同时涉及到大学及中学老师的日常工作。有任何问题,学校会及时联系上海市管理办公室,通过上海市管理办公室与大学沟通。学校会组织学生了解导师的情况,并且结合学生本人的研究方向或者是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大学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大学导师选择的盲目性。在工作中,学校指导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展或者提出的问题,及时沟通上海市管理办公室与大学老师,希望能够形成完整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体系。大学导师、上海市管理办公室与中学教师各司其职,各自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平台上的学生能够在“英才计划”中有更多的收获,以期早日成为科技英才。
英才学员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学校保障措施情况
学校对于“英才计划”高度重视,将“英才计划”学习纳入到本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中,并对学生的成绩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负责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成绩等方面给予肯定;学校加强校内宣传,扩大受益面;做好校内的保障工作。
宣传推广情况
学校会将“英才计划”学员的成绩及时向全校及社会各层面进行宣传汇报,并且及时将“英才计划”学员的最终出口情况向上海市管理办公室汇报。在学校的“科技节”中设立专门的活动栏目,给孩子们更多的展示空间。当然更重要是“英才论坛”。樊悦阳通过英才论坛,参加了中科协的冬令营,进而参加国际科学工程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樊悦阳、谈方琳、何雪睿等同学,通过“英才计划”的平台,连续三次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英才计划”学员的风采。
工作创新情况
1.提前确立研究课题与“英才计划”对接在“英才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学校首先在夏令营期间组织校内科技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技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科领域和每个领域中的中学生研究工作。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自己想要研究的学科领域或者具体的课题,校内科技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条件以及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帮组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如果学生选择的研究课题能够与“英才计划”中提供的专家教授的研究对接上,学校会推荐学生参加“英才计划”的选拔。2.校内科技教师的指导与“英才计划”的专家指导结合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工作受多种因素制约。中学生不可能像研究生一样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在中学生的研究工作中,校内科技教师首先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因为中学生的研究是基于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所以学校激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问题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决定是否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如果中学生的问题中蕴含着具有创新性的和科学性的研究工作,则鼓励、支持学生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与“英才计划”的专家团队结合,通过高校的专家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科学研究指导,也能够解决在课题研究中的技术瓶颈和检测、分析的困难。从这几年学员发展的情况来看,“英才计划”是创新性人才早期培育的有益探索,也是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发扬各级办学力量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模式。它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初步培育了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的科研后备人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