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岩,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级直博生,师从朱浩瑾教授。博士期间发表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6篇,包括CCF-A类/交大高水平-A类期刊IEEEWCM,IEEETDSC,IEEETMC与会议ACMCCS(共同一作)。据谷歌学术统计,论文引用量为次。相关论文入选密西根大学、UIUC等大学的课程推荐论文。参加CCS,CCS,MobiHoc,INFOCOM等多场学术会议。担任IEEETIFS(A类)、IEEEIoTJournal(一区)等国际顶级期刊的审稿人,并入选信息安全领域最权威会议Oakland的学生程序委员会委员。
我们和孟岩相约中午时间在学校的咖啡店见面,虽然孟岩手头的任务繁忙,但是他远远早于约定时间抵达咖啡店,一边见缝插针处理手头的工作,一边等待我们。和孟岩初次见面,正如想象中的形象一样,他面带微笑,语气温和,简约的着装却无法掩藏他的亲和力,于是,对孟岩的采访就在聊天之中不知不觉地展开。
“千万不能逃避问题”
孟岩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还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他的研究涉及了好几个方向,但初步成果都不尽如人意。当面对同级的同学已经取得了一些发表成果时,孟岩坦言自己当时也很焦虑,但其实也没什么很好的办法,因为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成果是常态,产生焦虑的情绪也很正常。慢慢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后,孟岩分析了自己还没有取得进展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的研究没有价值,而是在于这块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比较少,虽然有待突破和深入,但是又超出了自己现阶段的能力所及和知识储备。分析自己的原因后,孟岩调整好了自己并静下心来,花了几周的时间沉浸在文献里,终于找到突破口。
也许是终于到来的成功打开了孟岩的思路,在差不多同一阶段,他在本科期间做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之上,挖掘了新的创新点和应用场景,也做出了比较好的成果。
写文章发文章一方面代表着一个学者成果的产出过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漫长的等待和煎熬。孟岩笑着说,第一篇文章写完投稿后,被不同的会议不同的审稿人拒了好几次,最后经过好几轮大修,过了整整两年才被录用。这可以说是异常坎坷,但孟岩也承认,在刚起步的时候,被拒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应对的关键就是按照审稿人的要求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把审稿人对文章的质疑一一进行详细的回复,千万不能逃避问题。“随着做的东西和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到18年的时候,运气就好了很多,在一年之内就中了4篇高质量的论文,之后也就一直比较顺利了。”
“‘灵感’来自于‘转化’”
每次投稿以后,每天看一下邮箱有没有接受或者拒稿信息已经成为了孟岩每天清晨一睁眼就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随着这个习惯的形成,他的心态也由最初的紧张变为了现在的顺其自然。随着投稿进程的一次次展开,孟岩对每一次投稿也有自己的评判。他认为自己第一篇感到满意并且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是博二期间完成的。当时在看了很多文献,包括一篇被《人民日报》转载的优秀论文之后,孟岩突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和自己研究相关的切入点。“我们发现有两篇和语音系统有关的文章,具体可能比较复杂,目的是想要检测一个人的语音是不是由他本人产生的。我当时看了这两篇文章,一篇是用传感器,另一篇是用声波,我就在想,这个方向其实我也做过相关的积累,那我能不能也提出一种方法,用无线信号的方法,就是感知人的运动会影响信号的传播,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灵感”之上孟岩开始了这项研究。当时离会议投稿的deadline仅剩二十多天,于是每天从早上9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周而复始地过了20天后,这篇独立的作品最终顺利投稿。“说白了你要多看别人的东西,然后你再想想自己的积累中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用上去。因为说实话如果我以前没有做比如说无线信号感知这方面的工作,我看了这些论文,也不可能想到这么去做。”
孟岩总结道,其实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做出成果是一方面,会写文章是另一方面。他把写文章类比为“讲故事”,强调由于文章很长,因此对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多读英文文献,积累地道的表达,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的;此外,在理工类文章投稿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或实验用最简单的话语解释得清楚明白,能否做到深入浅出也是决定论文是否能被最终接收的重要标准。至于如何有源源不断的新点子,其实很简单,多看优秀的论文,定期和老师小伙伴交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然后有了好点子及时记下来,新的思路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萌生。
“在一个领域之内将研究做到极致”
在提及未来的去向时,孟岩坚定地表明了自己对学术事业的热爱,他打算博士毕业后做一段时间的博士后,然后在国内找教职,而不是去公司工作。因为考虑到自己的积累和研究方向更偏重于学术,虽然去公司也有研究岗位,但很可能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关系不是很密切,工作的环境和待遇也不是很有吸引力,而在学术圈,研究的展开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也能沿袭着之前的工作继续深入下去,专心在一个领域之内将研究做到极致。
“‘投稿人’和‘审稿人’:双重身份中的成长”
事实上,除了科研人的日常“投稿人”身份,孟岩也是顶级会议的“审稿人”。
在谈到成为审稿人和动机时,孟岩说想要成为审稿人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发表经验,在此基础上,“会议的时候,会放出来一些审稿人征集通知,在这时就可以按照不同会议的审稿人要求进行申请报名,申请之后会议就会出一个审稿人的录用名单。”
成为审稿人事实上是比较义务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他人的研究成果,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但可能并不会对自己的研究有实质性的帮助,相反会给自己增加不少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审稿人的经历也能帮助自己提升在领域内的知名度,丰富自己简历。“简历里面有一些担任期刊会议的审稿人的经历,也可以对之后的求职科研有所帮助。”
“科研在左,生活在右”
“19年的时候我脱单了,”孟岩笑着说道,“在有对象之前,平时的娱乐活动主要就跟实验室的同伴出门转转,有时候也会自己一个人独处。”他的爱好是骑车,外滩、虹口足球场,奉贤的海边等等,他的足迹遍布整个上海。后来上海有了共享电动汽车,开着汽车一起去上海港、业余参加哔哩哔哩的活动成为了孟岩和实验室同学新的娱乐活动。
“有了对象以后娱乐生活更丰富了一些,要经常抽空到市里陪女朋友嘛。”孟岩坦言,现在的生活很繁忙,平衡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也并非易事,每一项任务都有可能随时出现,因此周末去城里找女朋友聊天约会的时候,背上电脑成为了孟岩出门的新标配,有电脑在身边,一些突然而来的工作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处理,也不耽误陪女朋友。
“立一流志向,为祖国网安事业添砖加瓦”一直是孟岩的座右铭。对孟岩来说,虽然科研生活更多的是一些平淡枯燥的周而复始,但学会发现平凡岁月中的乐趣并坚定心中所望,就会发现每一步踏实脚印中的坚定和热爱。
图片
孟岩
封面|李佳楠
采访
胡了然白宇帆
文案
胡了然白宇帆
责任编辑
赵镱轩孙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