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曾在Science、Nature、Na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他率团队潜心钻研,取得的科研成果曾被国家及省市新闻媒体专题报道;他解决了植物蓝光信号传递领域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期推送,一起来了解一下来自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的左泽乘副教授。
左泽乘,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信号传递相关基础研究,率领科研团队在植物蓝光信号传导及相关蛋白组学领域,通过分子生物学、蛋白组学、植物遗传学等手段,解决了困扰研究者多年的诸多科学难题。其中包括:解析蓝光受体CRY2二聚化、磷酸化等重要的分子机制,揭示了植物蓝光信号传导中多个重要传递途径的具体分子机理;相关学术研究已步入植物蓝光信号传递及植物蛋白组学研究的世界前沿。近年来,左泽乘团队在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以及权威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GeneDevelopment、CellReports等发表10余篇高水平文章,极大地推进和提升了植物蓝光信号传导及植物蛋白组学相关研究水平,取得的科研成果被国家及省市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潜心钻研,攻克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植物蓝光受体被发现后,其调控植物开花及光形态建成分子机制困扰了相关领域研究者多年。左泽乘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期间,通过酵母双杂交以及蛋白双向电泳-质谱法鉴定了多个受植物蓝光受体调控的蛋白,其中发现了能以蓝光依赖的形式与植物蓝光受体CRY2相互作用的蛋白SPA1,为最终解析植物蓝光信号传递的基础途径打开了大门。在随后的研究中,左泽乘通过解析植物蓝光受体CRY1和CRY2如何在蓝光下特异抑制蛋白复合体COP1-SPA1活性,并发现了蓝光受体在蓝光下抑制下游CO、HY5蛋白的降解,最终揭示了植物蓝光受体如何调控植物开花、光形态建成的具体分子机理,解决了植物蓝光信号传递领域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植物蓝光受体调控植物开花、光形态建成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GeneDevelopment和CurrentBiology上
毅然回国,一鸣惊人
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在掌握了所从事领域的科技前沿后,左泽乘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丰厚待遇选择回国。并确立了植物蓝光领域中最难的研究课题——解析植物蓝光受体磷酸化机制为研究方向。他率领科研团队通过引入高分辨质谱系统,鉴定了一系列与植物蓝光受体的光敏原初反应相关蛋白,发现PPK激酶家族蛋白可以在蓝光下影响植物蓝光受体磷酸化,进而影响其蛋白在蓝光下的稳定性。追本溯源,团队进一步解析了CRY2在蓝光下多个特异的磷酸化位点,揭示了PPK激酶家族如何磷酸化植物蓝光受体CRY2的具体机制,最终解决了困扰植物学家近20年的科学难题——植物蓝光受体CRY2如何磷酸化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Communications上。
承前启后,成绩斐然
为进一步揭示植物蓝光信号调控网络,左泽乘团队与兄弟单位研究者合作,对植物蓝光受体原初光反应中的二聚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证明了隐花色素可变二聚化为其原初光反应的关键步骤,同时发现了隐花色素的可变二聚化反应受到隐花色素抑制蛋白调控,以决定色素蛋白的活性与信号强弱,进而调控光合作用、生物节律、光形态建成以及光周期开花等植物重要生长发育进程。该研究为提高未来农林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精准调控开花时间等农业生产上的关键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Science上。与此同时,该研究成果已成为近年来新兴光控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分子工具,利用光对各类功能蛋白进行快速精准调控,有望在成瘾性、运动障碍、睡眠障碍、帕金森症模型和抑郁症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育人为本,不忘初心
左泽乘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积极把前沿性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上。围绕新农科培养目标和方案,为本科生开设了有特色的专业课程,采用引入式和沉浸式等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并得到教学督导专家的充分肯定。所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积极指导本科生进行创新实验研究,带领的本科生创新团队在“全国大学生基因应用创意大赛”中获得冠军,本人还获得了优秀导师称号。
左泽乘指导学生获得的成果
在研究植物蓝光信号传导的同时,他还积极响应国家“产学研”相关号召,参与选育了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的甜高粱杂交种“吉大号”和“吉大号”,为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左泽乘专心向学,励志图强,勇攀科学高峰。作为一个有情怀的老师、一个有决心的科研工作者、一个有梦想的科学家,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助力中国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延伸阅读: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成立于年,其前身是原解放军军需大学农副业生产系。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作物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等科研课题余项,在研科研经费累计余万元;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培育出国审、省审作物新品种20多个;在Science、PNAS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素材来源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