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ldquo双非rdquo硕士 [复制链接]

1#

这是一个关于小编的真实故事!

01

转折---联培

年3月底,双非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我来到了科研条件更加优越,科研氛围更加浓厚的中科院某研究所进行联合培养。依稀记得来到研究所的第一天,导师Prof.Ma亲自带着我去仓库领了许多办公室、实验室必备用品及耗材,并分配了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极大程度上节约了攻读学位的生活成本。看了一周导师Prof.MaE-mail我的基金本子以及多篇研究领域内经典中英文文献之后,导师Prof.Ma亲自带我到实验室教我如何进行实验(当时导师还是Associateprofessor,只有我一个学生),当时的我很感恩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导师,不能浪费这么好的平台和资源,内心暗自发誓一定要做出好的研究成果出来。于是,我几乎每天马不停蹄的看文献做实验,没有双休日,周日晚上偶尔也能干到凌晨两三点。一遇到难题都是第一时间和导师Prof.Ma进行沟通交流实验中遇到不懂的难题。每一次都能很好的解决,如果没有导师Prof.Ma亲自指导及时反馈,可能时间成本会翻十倍!

02

奋斗---科研

联培科研的岁月里也随时进行各种表征仪器的培训,在这里没有仪器管理员给你做表征实验,更没有“送样”一词。所里对研究生个人实践操作的能力要求极高,这里需要用到的所有科学仪器必须要自己熟练掌握使用,其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后期的科研效率和真正掌握实验表征分析仪器的实践操作技能;经过前辈们的指导教学和研究所不定期组织的仪器培训课,我熟练掌握了多种科研必备仪器使用技术,包括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X射线衍射仪(XRD)、表面积孔径分析仪(BET)、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等。。。不仅仅如此,非常幸运地是,能够多次亲自在国家大科学装置(NSRL和SSRF)的某几条线站上对自己合成制备的某些材料进行更深层次的表征分析。在研究所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里,经常见凌晨三四点的SHANGHAI(至少个这样的日子,做实验通宵,写论文通宵。。。)!在这里让我感到非常的充实、实验进展的喜悦。

03

成果---IF33.25的SCI

直到研三毕业前夕,总结这几年硕士的研究课题工作开始写论文,期间全靠导师Prof.Ma指导撰写提建议,我们两每天都在线上线下讨论论文修改撰写问题,论文修改不下80遍,在此期间学习并获得了超多科研干货以及投稿经验,论文对应期刊格式要求进行排版、Coverletter的研究撰写、美化Figure等等(Springer、Wiley、Elsevier、ACS、RSC等等系统无一不熟练的),最终这几年的课题研究成果以独立一作的身份发表在IF33.25的期刊杂志上,其实可以更好,虽有惋惜,但也值得。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导师Prof.Ma亲自一对一指导,我想结果不会这么美好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搞科研,硕士生涯其余时间就是外出做实验(记不清了,十几次吧),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五六次)。在如此多的外出学习机会中,确实丰富了我的见识、体验和更多的经历,对科研圈做科研发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见识,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产品摆在货架上”的信念。很幸运自己能成为一名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接受了全方面的研究生教育,而且在自身实验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于是,顺理成章,年夏天,顺利被高校XMU录取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

04

反思---重质不重量

对比很多人来说,我的硕士研究生科研道路无疑是幸运的,能遇上好导师,带着我做好科研项目,毕竟做科研没人带,或者拿不到好项目,这些在目前的我国学术界,并不是什么罕见的现象。尤其是硕士研究生扩招,很多高校导师一年可以招2-6个硕士,多的十几个不等,那么总有那么几个不突出的研究生,或许也没有前辈师兄师姐带(或者他们本身科研能力也不强),虽然,在这几年,尤其是18年后,各种科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