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中医科研现状的哲学反思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好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思想思想·思考中医

图丨《中医杂志》-01

哲学是反思的活动与创造性的力量,以理论思维省察、回答时代的问题,以批判的精神和观念的革新谋求时代进步,同样也在促进当代中医科研。中医学以气论的哲学贯通精神与物质、天人之际,视形神、天人为互动的有机整体,致力于实现人身各要素及其与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中医学是“道器结合”“道术一体”的哲学,贯彻中国哲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1]的精神,“道”就涌现在医疗技术活动与中医科研之中。当代中医科研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寻找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取得许多可借鉴的价值,但同时也淡化了中医哲学,仅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单向度研究中医,使中医科研单向化的同时也使中医失落“元神”[2]、“被西化”与“被科学化”,不仅割断水之源泉、木之本根,也陷入创新乏力、传承危机的窘境。基于此,现代学界必须对中医科研现状进行哲学省思,针砭时弊,释放哲学的创造性,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的不同维度

目前以中医为对象的科研方式总体上可分为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不同的科研方式具有不同的价值,都有其所属学科的规范性与严谨性。研究中医还是中医研究是一个根本的定位问题,定位不同,科研的出发点就不同,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亦具有差异性。但值得反省的是,部分中医科研的目的、影响及其实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合理评估与客观引导,长期积累的科研问题尤其是研究中医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

1.1研究中医的维度

研究中医主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分析中药的药理,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对于身体的作用机制,同时也对藏象学、经络现象、病证、病因病机乃至阴阳思想做出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解释与证验。从学科来讲,主要使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微观、实证的方法,分析生命的生理、物理与药理规律;从动物实验或人体临床观察中,研究针灸、中药等治疗方法对细胞以及物质元素的靶向影响,分析中医理论与技术的科学性,构建与中医相关的生理学、病理学与物理学。这种研究多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根基是西方自然哲学的原子论,认为生命是由细微的物质实体组成的,生命的形态必须还原为这些微观实体的组合,故要还原生命现象为细胞、原子、分子等。研究中医观察中药成分,分子结构,针灸对微观实体数量、功能、互相作用的影响,其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实验的可重复性,且具有统计学方法的支撑。部分研究也参考中医基础理论,试图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原理之间的一致性,为中医理论提供可供科学技术验证的根据。中医科研当然可以用这些方法使中医理论、针灸、中药与现代科学接轨,部分科学研究也能为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中医研究还推动中医国际化,扩大中医学影响力,力图使中医学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但部分研究“重西轻中”,只是从微观的角度分解整体,单方面使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中医哲学与基础理论被抛弃,中医西化、主体性丧失的现象相当突出。

1.2中医研究的维度

中医研究从中医学本有的医史文献、哲学、方法论与诊疗技术等出发,目的应是整体全面展现中医学文化内涵、哲学之道、技艺方法与诊疗效果。中医研究必须契合中医学思想本身,运用最为清晰的表达方法如哲学的诠释方法把思想的内在逻辑表达出来。中医研究应当充分运用医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发掘、整理、提高中医医学、文学、史学、哲学的固有内涵与当代价值,最终实现医学与人文学的融会贯通。医学提供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文学研究中医古文训诂、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内容,史学探讨中医学源流与发展史,哲学彰显中医道论与气学。中医研究必须融通人文学科才能实现研究的深度与完整性,而建立在医文史基础上的哲学研究则是诠释中医学理论高度与方法论灵动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典型的中国哲学特征。认为中医只是经验医学,始终主观地与个别对象“打交道”,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客观原理,仅从医疗经验的累积中熟知了部分规律,故有待于现代科学验证、提高的说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中医理论的早熟性。中医学“推天道以明人事”,恰恰是对天道的模拟与推演走在了前面。有研究者提出,“我们的中医学,早在年前就有了系统的理论。到东汉的时候,张仲景把经方和医经结合起来”[3];或认为中医学并非过于依赖经验,“古典医学讲究的‘证据’是在尊重、回溯原典而产生具有解释力的推论,……而在‘反溯证据’的思考方式下,任何个人直觉、零碎的经验,必须在原典所提供的解释框架内得到证明、修正或者驳斥的”[4]。以《*帝内经》《难经》为代表的医经不是仅仅记载经验的技艺之学,而是探讨天道与人事相统一的一般规律,以气论的哲学为主题,以生命为中心,系统论证气的规定性与运动方式来指导医学实践。况且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老的医经就能掌握系统的中医理论,而不太需要经历从经验积累中抽象出普遍原理的过程。潘晓川[5]提出中医学是“由道而术”,由顶层设计而来,为经典中医自恰体系。比如中医学的五运六气、五脏六腑、五音六律,用河图洛书五和六的搭配演绎说明生命活动,自有整体全面的气学逻辑系统。虽然中医学具有极强的哲学性等人文学科属性,不等同于经验之学,但也偏于整体,过分强调主体性,严重依赖医者当下的自身觉悟及对时境变迁的体验,使诊疗经验难以客观量化、标准化,并不具备现代科学那种微观性、公理性、明晰的概念性等优点。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各有千秋,如何使二者恰到好处地融合对接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现实是二者往往被割裂开,且前者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而后者已处于边缘化窘境。医疗经验是医理形成的必要条件,师承技艺是医者的立足之本,中医学还具有鲜明的哲学性等人文属性,这便要求我们不能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单方面研究。“恰当的他山之石式的‘研究中医’对人类医学或中医的发展自有一定启示,但这类研究与目前从学科自身内源性上自然而然生发的‘中医研究’相较,无论从内洽性,还是实用性上仍存差异”[2],如何从中医学本身的内源性出发,在做好中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多维度研究中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是未来中医科研的方向。因此,研究中医与中医研究两个方向应当平衡发展,尤其是中医的传统思维方式、诊疗方法需要研究者抢救性地继承发展。

2.交叉于人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中医科研

中西医并重理念体现于中医科研中,主要有属于研究中医的中西医结合方向和属于中医研究的传统中医学方向的并重,但目前仍有问题急需解决。

2.1中医的人文学学科属性

要解决中医科研问题,首先需要分析中医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属性。从文史哲学科的角度看,中医学当然饱含人文学研究的内容;从中医学内源性来讲,中医学是天人之学,其灵*是气论哲学。气论哲学认为通流于人与自然的气具体分为阴阳二气,二气随时间变化既此消彼长、相互制衡,又互生互长、互相成就,总体保持和谐的关系与量的充沛。五行则为阴阳二气的五种运动方式与存在状态,它们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自然与人体的阴阳五行之气保持沟通、同频,二者自身及相互间处于和谐的动态平衡,则风调雨顺、生命相对健康,与之相反,则灾病丛生。所以,中医学持一种整体主义的哲学观,认为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天人、物我交织于气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与生命的运动节律相统一。中医学充分重视人体诸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