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副作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72774.html转载:SmartInnovation作者:姜红丙
“研究问题一定从文献中来”不是说从一开始就要读文献,所有的问题都是从文献中读来的。它强调的是“至少从现在开始,人类研究的任何学术问题都不能不对既有文献进行回应或参照”。从研究者有研究冲动开始,到最终在文章中对研究问题作出文字表述为止,研究问题一般会经历若干波折,有过几许坎坷。说“研究问题一定从文献中来”,指的是对研究问题最终的“文字表述”一定是经过既有文献的“审判”而获得合法地位的。
那么既有文献对研究问题是怎么审判的呢?从科研三角模型的角度来说,就是让法官对研究问题是不是“新的”、“有价值的”和“得到合理解决的”做出裁决。但是法官不是全能全知的神,他只好邀请修得文武艺的专家组成陪审团,尽量把事实弄清楚。因为作为研究问题代理律师的研究者也很“狡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对研究问题进行装饰,为了让研究问题获得合法地位,使尽了浑身解数。
法官和陪审团也面临着一个困难:是不是“新的”和是否“得到合理解决的”相对容易做出裁决;是不是“有价值的”,除了极少数卓越的case,他们也常常没有一致的意见。这就给了熟谙这些规则的律师们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他们为了使当事人获得合法地位,采用各种手段,影响法官和陪审团对是否“有价值的”的裁决。例如,充分展示苦劳,以工作量来博得法官的同情;展示高级武器,把法官和陪审团的眼都闪花了,让他们觉得“他真牛”;...最不济的还有一招,那就是示弱:可能我们没有价值,但是我们可以增加后来者的难度,让后来者不能再走我们走的这条容易的路,逼迫他们做出更有价值的成果来,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啊。
所以,现有的文献,大多是新的、得到回答的,但是没有价值的成果(更不用提那些弄虚作假的)。说它们没有价值,是跟那些少数卓越的case相比而言的。我们刚才说过,退到最后,这些成果也可以声称它们有启发或者逼迫后来者做出更有价值成果的价值。当然,为了使研究问题获得合法地位,现实中也有不少直接搞定法官的情形,不管是用权、钱、感情,或是其它手段。
接下来,我们要澄清两个表面上“反对”问题从文献中来的观点。观点1:“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总书记年5月30日在“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个命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共鸣。有很多学者、报刊对其进行解读。例如: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科研成果无非是某个问题得到解决,科技进步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搞科研当然应求“有用”。这种“有用”,实则是“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动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问题是,不能只想“花这么多钱,有什么用”。一事当前,唯“有用”定取舍,以是否能立刻带来丰厚回报为标尺,属于急功近利式实用主义。
刘根生.科研莫以“有用”定取舍[N].新华日报,-10-11().
我们发展科学技术,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而不是为了发表论文,发表论文仅仅是手段。可是,我们现在把目的和手段给搞颠倒了,评价手段本身成了目的,这是很可怕的。......一方面,我们需要站在世界科学前沿,为人类的知识创新做出中国贡献;另一方面,中国的科学研究更应该着眼于解决中国的急需。*庆桥.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五大价值”[N].文汇报,-06-08().“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是对提倡以实践为导向进行研究的诗意化表达。陈晔.旅游理论从哪里来?基于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思考[J].旅游导刊,,2(05):11-18.引导重要科研成果首发于我国科技期刊陈佳,*崇亚.引导科研成果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策略[J].编辑学报,,30(02):-.把学术能力所针对的研究对象拆分成两类:原始基础性研究与应用研究,对于从事原始基础性研究的个人与单位仍然允许他们追求顶刊与高IF;对于那些从事应用研究的个体与机构则让他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以论文和影响因子作为考评指标。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可以看作第二种分流模式的一种体现。即便做基础研究,笔者也希望优先安排的不是那种跟风研究,而是基于现实国情从身边问题出发,即从“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处切入,比如近期中国遭遇了严重的非洲猪瘟疫情,那么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是典型的由应用引发的基础研究,这种研究成果既可以发到顶刊,又实实在在地为国家解决了遭遇的难题,同时也为人类知识宝库增加了新知识。李侠.走出科技人才评价的困局[N].学习时报,-10-02().如何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是如何将科研论文和科研产出转化为创新动力和源泉刘天星.从“论文工厂”转向“创新发动机”[N].学习时报,-05-22().我们则把总书记的这个命题理解为国家对学术界各位同仁做出有重大价值研究成果的殷殷期许。“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是反对从文献中找问题,而是反对“习惯于从文献中找问题,从学者的已有观点和材料中找二手问题,而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金矿”视而不见”(樊丽明.经济学博士生培养难点及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12):40-42.),因为这样找出来的研究问题几乎百分之百地确定是价值不大的。综上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个观点更多地是从研究问题的价值(特别是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价值)的角度去谈的,并非强调研究问题的出处。另外有学者从理论上说明问题一定从文献中来,因为“文献史就是问题史”(邓曦泽.问题、方法与文献——《论六家要旨》的启示[J].现代哲学,(01):-.)。这个观点原本是海德格尔的(确切地说是“文献史应该成为问题史”),主要适用于人文科学,特别是历史学科。邓曦泽则把这个观点扩展至一切学科。当然,邓对文献的界定更为宽泛:“人类省思自己的生存活动,对之加以描述,有时还加上评论,形成可以理解并可以保存的产品,即是文献”。这个定义并无不妥,因为旧时,文乃典籍,献为贤人。典籍与贤人之话语皆可称之为文献。我们只有对感兴趣的研究主题的问题史了解清楚,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做出贡献,也就是自己要解决的研究问题。观点2:张五常不读文献张五常不读他人文献是出了名的。杨小凯曾说:“我对他的一些观点也有一些保留,一个是他要年轻人不去看文献,我觉得不对。他在这上面是吃了亏的,如果他早把斯蒂格利茨道德风险模型看懂,再发挥和调整,那情况就不同了。不过像张五常这样对文献不重视,自己都能原创这么多新东西,的确是奇才。”(杨小凯:也谈张五常)张五常接着杨小凯又提到当时(——)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国内现在大多数人文献没读够,只从很少几个杂志上引用文章,不要说拿诺贝尔奖,就是拿到国际上交稿子,人家都会很看不起,中国现在99%的经济学文章拿到外国来都会因为对文献不熟被杀掉。当然有些东西国内看不到,但也有的是根本不去读。中国人总是别人的东西还没看完,自己就要创新,张五常也有这个缺点。”后来张五常对杨小凯有一个回应(张五常:答复杨小凯的品评[J].经济研究资料,(6):60-62.)。其中有关不读他人文献的主要解释为:“我不要受到外人的影响”,“多读他人的论著,我的创意怎会不减少?”。但是这是否就能说明,张五常的研究问题就不是从文献中来呢?不是的。张五常接着说:“记得当年写《佃农理论》,我是先写下了自己的才参阅前人之说,竟然发现自己的与前人的是两回事”。这说明什么?张五常所提的研究问题也是接受既有文献的审判的。记得在另一篇张五常写的文章中(忘记是什么了),他说自己折腾了一段时间写了篇文章,却发现别人已经发表过了,他的文章只能束之高阁。这算是不看别人文献的一点代价。但是,他认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他要保持高度的创造力,尽量不受他人的影响。总之,桀骜不驯如张五常者,尚不能躲过既有文献的审判,有谁可以?实际上,张五常不是不读他人的文献,相反,他对文献阅读颇有心得(张五常:读书的方法金句摘要)。他倡导为知识而读书,提出读书的四个要点:①以理解代替记忆;②思想集中才能产生兴趣;③问比答重要;④知道何时读大意、读细节、读重点。上述观点我完全赞同,最有同感的就是“问比答重要”。▼▼▼
+科研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