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问答慢性乙型肝炎都需要治疗吗 http://www.fbmgc.com/zcmbzz/18820.html年,豆果家除了在正春节走了一趟俄罗斯外,再没有出国旅行。国内旅行,掰手指算了算,手指居然也够用。
一个旅行博主,一整年没几趟旅行,怎么混?
还好,我们身处魔幻之都大上海。旅行,可以幻化出更精彩、更独特的定义。
本篇梳理了过去一年间,豆果家和娃游旅伴们在魔都的娃游足迹。内容包含:
1.青西郊野公园;
2.长兴岛郊野公园;
3.岑谷农场,九善农场;
4.昆虫博物馆;
5.《新民晚报》报社、印刷厂;
6.西岸美术馆、展,博洛尼亚插画展等等。
读完你会知道,旅行,是空间上的漂移、是时间上的穿梭,也可以,是领域间的跨越,知觉间的贯通,和智识上的成长。
本文提到的公园、农场、场馆、企业、工厂、特展等活动,每一项都不是常规玩法,也都在娃游魔都群结伴,4群尚有少量余位,若认同我们的理念,不妨到文末入群,一起玩学共进。
公园篇
青西郊野公园
若非疫情所困,我们应该不会去到这个没有任何游乐设施、面积却无敌大、交通还很不方便的偏远郊野公园。攻略里它唯一的优点就是美,有美如诗画的水杉林。但如今,单纯的美貌,已经满足不了豆果家的娃游需求。我们请来了彭三岁和扁锹甲——两位被娃游友们一致赞誉的生物老师,走了一趟秒杀所有公园游的“水生动植物之旅。”青西郊野公园太大,从停车场走到水杉林所在的核心保育区需要1小时,路上所经之地都是公园区域,有湖有田有农家。自己来逛的话可以闲游一整天,而我们只有半天时间,就选择了坐电瓶车直达保育区,在保育区内进行所有活动。进园先观鸟,水鸟。这个季节,上海的郊野是群鸟迁徙的休憩站,收获颇丰。如果没有老师,我们大概率就是走过路过,停都不会停;现在有了老师,望远镜、笔记本、小铅笔都准备好,鸊鷉,白鹭,一条条都记下来。果小妹的笔记还被路人驻足观望。避开人群,转到宁静的小河道边,第二节课开始。彭三岁老师给每个孩子都发好“采集盆”,扁锹甲老师则换好水裤进到河里,一网一网的捞河里的小型水生生物。你要是自己来,也许会留意河里的小鱼,小虾,甚至还有岸边的小螺。但只有跟着老师,孩子们才会知道,原来水里还有那么多蜻蜓的宝宝,蜻是蜻,蜓是蜓,哪些是蜻,哪些是蜓。我们也是第一次知道,鳑鲏鱼跟河蚌,互相把孩子生到对方身体里的“托儿所”。鳑鲏卵产在河蚌里,让蚌保护自己的卵;河蚌的钩介幼虫,也会需要挂在鳑鲏的鱼鳃上,进行一定距离的旅行,然后脱落钻到泥里,长成新的蚌......等知识学得差不多了,扁锹甲老师又给每个孩子都捞了一“采集盆”,让孩子们自己从盆里寻找和辨识里面的植物和动物。最后彭老师又教孩子们如何自己在家里,用当天采集的动植物制作一个“小生态池”。
那天秋日暖阳正好,路人稀少,荻花轻扬,鱼在云间游。一堂小河边的生物课,又美又舒服,大人孩子都被自然里的新知识涤荡,喜在眉梢。
等转进水杉林,我和豆果爸就被美景所震撼,悄悄的脱了队去拍照。据说,水杉最美应该是在12月全红的时候。我们11月底去,只零星红了1/3的样子。但层林未及尽染,却被天空蓝、秋叶*、碧水绿局部挑染的模样,我觉得更震撼。夕阳西下,落到水面,透进林中。我和豆果爸拍得忘记了时间。豆哥和果妹则跟着老师们从另一个方向逛了一大圈。这堂课应该是关于水生植物的,我没听到,只从后来孩子们的转述里知道了水杉是孑遗物种,是从白垩纪时期留下来的,虽然是水杉但是有一定的抗干旱能力......等等。反正对娃们来说,知识,大概率比美景更有趣。
长兴岛郊野公园
有了青西郊野公园的经验,我找到了玩这种大型郊野公园的秘诀——定主题。或上课、或徒步、或烧烤、或露营,总之有了主题,小郊游也能玩出酷旅行的滋味。于是长兴岛郊野公园,我跟公园里的Akids户外营地定制了一整天的皮划艇亲子营。10个娃游家庭,阳光中聚到公园湖畔。由专业教练带着热身、游戏,然后手把手的传授皮划艇技能和相关知识。虽然豆果已经玩过很多次皮划艇了,但都仅仅是“玩”,下水前也就店家给随便讲两句安全须知。关于手如何握,腿如何放,身体如何发力,方向如何更便捷省力又迅速的调转,这还是第一次涉及。上午爹妈和娃一起亲子体验训练,外加小比赛。午饭后,则是孩子们驾艇双飞,两个孩子一艘艇,在教练护航下独立穿越天然河道,完成定向拓展任务。河道在巨树的遮蔽下蜿蜒,一艘艘小艇依次穿越排排桥洞,桥上的我举着相机跟桥下的果小妹打招呼。别的爸妈们自由放飞。有的自己也租了皮划艇,难得夫妻荡舟浪漫一把;有的趁着秋日阳光明媚,金橘挂枝,自在游园;有的跟着教练玩攻防箭和飞盘;还有的,干脆抱着老二在草坪上晒太阳。等孩子们上岸,再看他们跟着教练学打石取火、野外净水,增加点户外生存技能。一个下午,转眼就日落西山了。
辰山植物园和其他小众公园
年初3月里,辰山植物园在疫情闭园后重启的第二天,我们家就去了。那是少下楼、不出小区不见人整整两个月后,第一次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虽然花只开了没几朵,春寒依旧料峭,口罩还是封在脸上,但深深觉得,有公园,真好。那天我们拍了个小视频发到群里,大家都说,莫名感动。我想那大概是绝世惨冬过后,重见春天的喜悦吧。戳《困在城中的春天,怎么找?》其实上海还有不少郊野公园,你若能找对玩伴,找好主题,每一个都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小旅行。还有一些很隐秘、很小众的公园,如群友写过的《上海宝贝∣小长假前解锁这座城中避世之岛,我也是斗争了很久的......》这些,都是春秋天周末野玩的好选择。
农场篇
年,魔都的农场都火了。香朵,前小桔,九善,乐田,百欧欢,种动员,小灶村,八十八亩田,东禾九谷,五四农场......
九善有机农场
农场每季的景色和玩法都不一样,这些农场足够你每个季节轮一遍不重复。娃游记也组织了一场50个家庭的九善农场秋收+定向赛的活动。美食、美景、好玩、挑战、外加学知识,对出不了城的人来说,真是最棒的户外遛娃选择了。
岑谷生态农场
豆豆和果果已经都上小学,所以我们家今年没再选择这些设施更完善,服务更周到的“享乐型”商业农场,而是把咱家的春播和秋收,都安排在了一个特别原生态,甚至堪称“简陋”的公益农场——青浦岑卜村里的岑谷农场。春夏的插秧一日,识稻米、包粽子、玩泥巴、演戏剧、找夜虫......我写了《去农场,拯救“自然缺失症”》,来自我愈疗,也开启了农场旅行的篇章。秋天割稻,又重回那一片田,看青苗变金穗,感叹时间的力量。因为住在郊区,我家自有亲近稻田的优势。只不过从前总是往外走,没注意过家门口的勃勃生机,出不去了,才发现挖一挖,周边全是好玩的。秋天的上海真的很美,金桂飘香之后,稻浪翻飞。有组织活动的,我收在这篇文章里《打开秋天,盘点稻田!你要的秋收,都在这里啦!》;没组织的,就在有空的时候一脚油门,开到哪里算哪里,反正白鹭、夕阳、稻浪,总是美的。
场馆篇
昆虫博物馆
年太多意外,也包括这个——在最最老破小的博物馆里,发现最最好玩的活动。带着幼年的两娃几乎刷遍沪上所有博物馆的我,了解到市中心还有这么个昆虫博物馆时,满心不屑。看网评,真的就是那种最差劲的场馆:一些泛*图片,零星标本,没有互动,没有高科技影像,灯光昏暗,空间狭小,“15分钟可以逛完”,“门票还必须现金购买”。但我们有神器——扁锹甲老师,和他的虫虫小分队。昆虫是什么?它们有怎样的特征?不用翻答案,老师带孩子们走到标本展品前,从背包里掏出两只不是昆虫的“大虫子”——手掌大小的捕鸟蛛、黑得发亮的雨林蝎,近距离观察实物,安全的触摸,再几个故事一讲,小朋友就都记住了。蜘蛛靠什么发现猎物?捕鸟蛛真的吃鸟吗?蝎子的*针到底有多少威力?......在实物面前,这些藏在科普书里的平庸问题突然都变得妙趣横生,老师用他平日科研、实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历和故事,把这些“恐怖”动物的日常变成知识,娓娓道来。我自己是个严重的“蜘蛛恐惧症”患者,曾经是只要听到这两个字就会皱眉,看到图片就起鸡皮疙瘩,梦里靠近实物,会哭醒的那种。但去年8月认识扁锹甲和彭三岁老师后,跟着孩子们“玩”了他们的几堂课,奇迹般的,这次见到毛茸茸黑乎乎的巨大捕鸟蛛,居然不逃不叫,泰然处之,还凑到近处拍了几张特写。我对自己匪夷所思。所谓“教育暨改变”,就是这样发生的吧。这两位老师,对所从事领域有着极度的专注和热爱,这种专注与热爱,带来了巨大的能量,自然的辐射到孩子们身上,影响着他们,撼动着他们。扁锹甲老师从小就是锹甲的狂热爱好者。他给孩子们介绍这种昆虫,都说“现在,老师的本体要出场啦!”,“老师的本体看着凶悍,其实却是个吃素的”......为了说明扁锹甲的攻击力,他不惜自己被锹甲夹住,再演示给小朋友看怎样让锹甲“松手”,最后用一贯平静又幽默的语气说:“今天这个是特殊表演,老师也不由自主的流下了眼泪,小朋友不要模仿啊,夹一下要哭半天呢!”2小时(有时会拖堂到2.5小时)的活动,你不会听到别的博物馆里爸妈经常对小孩“快看这个!快看那个!”的催促,因为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往前凑着要看个究竟。看到了还不算,愿意摸的,都可以摸一摸这些活虫子,然后你就看到一堆小手伸在前面,还有几只犹犹豫豫,老师也会鼓励着,安慰着,尽量让他们也不错过这奇特的感受。闻也一样重要。独角仙的宝宝,居然是个盘起来比乒乓球还大的大肉虫子,它的排泄物有没有气味,孩子们要自己闻过才知道。虽然扁锹甲老师总是声情并茂的讲“屎壳郎盖浇饭”的故事,但终究是不能尝。不过,望、闻、问、触一轮下来,对于5-10岁的小孩和我们这些家长来说,这样的活动已经超越了大家以往的任何生物课体验。
自然博物馆
类似的活动,还有彭三岁老师的“自然博物馆玩学课”,我也写过《逛自然博物馆,你需要的并不是攻略》。这两个活动,几乎这个冬天每周都有,名额也总是一出来就抢光,不在群里蹲点,几乎就抢不到。等开了春,两位老师还会开设植物园、动物园和各郊野公园的户外课程,以及更好玩的定制室内课程。这是豆小哥生日那天,彭老师带来的“神奇宠物饲养课”,变成了孩子们迄今为止最酷最有意义的生日趴。
工厂企业篇
娃游的魔都群是今年才建的。因为没法出去旅行,大伙儿深挖大上海,把农场、公园翻遍后,发现还有个好玩的——工厂,以前被忽略了。但是工厂不接待散客,越是高级的工厂,对参观的人数和年龄要求越严,于是娃游结伴组队正好,魔都群应运而生。
开能水处理厂
之前群里低龄的娃娃们和家长一起,去了水处理工厂和铅笔厂。元祖、养乐多这些,也是接受参观学习的老牌工厂了。水处理厂是反馈最好的,详见游记《娃游新玩法-去《神奇校车》里的水处理工厂,体验水的旅行故事》。
上海报业集团印务中心
但豆小哥大了,让他深受触动的,是承担了《新民晚报》巨大印刷量的印刷厂。这个活动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孩子独立参加,是《新民晚报》“报社一日”深度体验探访活动的组成部分。刚够年龄线的豆哥回来告诉我,印刷厂部分太震撼了!“妈妈你知道吗?那个机器开足马力后,每小时可以印15万份报纸!chuachuachua的,快得吓死人,看都看不清......”“传版和电脑制版以后,会进到全自动的制版机器上,全自动哦!那个版会被机器转来转去,字就显出来了。”“还要用电脑调色,全都是显示屏”;“印刷的时候报纸就排成一条龙跑出来了,跑到终点会自动打包,那个绳子一下就贴上去捆住了。一捆有份报纸,好重的,我们还帮忙搬了呢,超好玩”;“最后还要装到车子上运走,像飞机场里运行李的传送带一样,高级吧”......虽然这次“一日游”的主题其实是报社探访和“一张报纸的诞生”,但很明显,对小理工男来说,高度自动化的印刷厂和先进的机器,才是神奇所在。
《新民晚报》报社
当然,报社的探访,含金量也很高。孩子们那天在《新民晚报》首席记者孙佳音老师的带领下,先了解报纸、新闻的概念,再熟悉《新民晚报》和上海人的故事。他们居然去到了报业集团的,在新闻和报纸诞生的摇篮里,真枪实弹的体验一篇新闻稿的前世今生。在集团顶楼的“记者培训室”里,孩子们要现场学习采访、写作、出稿。豆小哥是语文渣,这天的活动其实是我请他代为圆一下自己儿时的“记者梦”,也算难为他了。不过小家伙还是自己挑了一个特别的采访对象,完成了采访任务,还学到了写人物的小技巧,收获满满。这些行业探访体验活动,其实比单纯的工厂参观、小时候的“职业模拟型儿童乐园”都要深入和全面得多。也是我目前看到过的,最接近真实行业图景的职业体验活动。医院手术室探访,让孩子们对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对产科医生这个职业的了解,也突破了“白大褂,接宝宝”的限制。丽思卡尔顿高奢酒店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光鲜、整洁、舒适和井井有条的背后,是怎样细致缜密的合作与辛勤的付出......《新民晚报》一日探访的“小记者体验”活动,2月期正在招募,可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