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硕士生申报科研项目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在线咨询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30916/4257514.html
申报科研项目,首先要立项(包括选择研究对象和内容),其次是立项后完成研究内容所要做的工作,以及将工作的成果通过论文和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立项就像选择恋人一样重要,它将奠定婚姻的基础;选题后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表达,就像经营婚姻生活一样,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素质,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申报科研项目时存在的普遍问题

1.选题太大

选题太大,对初人科学研究门槛的硕士生是不合适的,而这恰恰又是硕士生在申报科研课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硕士研究生已经接触到了较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他们参与科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科学研究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不是介绍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在于突破和创新。科学研究的精华在于独到之处:为学科领域中知识的海洋增添一滴水是独到之处,提出一个独立的见解是独到之处,甚至发现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问题也是独到之处,因为它们都将推动学科的发展。能提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科学的发展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会有反复的过程,有时也会走一些弯路,但这漫长道路中的每一步,都可以是我们申报科研项目的依据。初学者往往都有这样的愿望,就是想把现在所了解的有关学科中的问题都搞清楚,所以在申报科研项目时,总想把接触到的知识,了解到的问题,能使用的方法,参看过的资料都反映到申报项目中,希望通过一个项目能多多地解决问题。这种愿望固然无可指责,但它与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相违背的,事物的发展有它的阶段性和相对独立性,对事物的认识也就有它的阶段性和独立性。对于初学者来说,对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还不是轻车熟路,要想在短时间内,在经费很少的情况下完成心目中的大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是初次申报科研项目最应该避免的问题。

2.引用资料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

当申报项目选题的大方向确定以后,需要进一步选择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这就涉及到要去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了解研究动态,包括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取得的相关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等。初次申报的学生对已有的研究资料往往缺乏正确的选择,以为多多益善,这样就容易导致选题的范围扩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项前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基本了解与该课题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但在立项的过程中,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必要的筛选,以从深度上进行立项。比如说,研究粘土的工程性质动态变化的本质,涉及到土的三相中土粒(固)与水(液)的相互作用问题,土粒与水的相互作用是岩土工程学科中的一个大领域。这个项目是很大的,已有的资料也较多,若在这样大的范围内进行新的研究难以取得突破,而且必须有较多的资金和时间、较强的研究队伍才能完成,这适合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全国横向联合的基金项目,因为涉及的岩土类型遍及全国各地。但我们若从地方的特色出发,例如要解决的是贵州省的问题,就把项目限定在贵州的特殊土——红粘土上,恰恰这种土又是全国具有典型性的特殊土类之一,而且它又正好是土粒与水相互作用十分强烈的土类,这样在立项中土粒与水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不变,但研究对象则从各种土类缩小到红粘土这种特定土类,研究的范围大大缩小了,便于使研究的内容向深度发展。研究范围的缩小还解决了时间和经费不足的问题,这样的立项、是具体的、可行的,是适合于硕士研究生去做的。

3.课题实施的具体路线及方案不明确

当课题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选定之后,必须有相应的技术路线和对应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来保证研究内容的实施,包括野外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实验样品的采取、实验项目的确定、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实验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然后确定需要获取的基本参数,找出基本规律,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论证。研究生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往往对实验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实验项目总体了解不够,对每一项实验的原理和适用条件等缺乏深入的认识,还不具备熟练操作及分析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这就限制了他们对实验工作整体方案的把握。因此,在科研立项的申请报告中,往往会出现具体实施课题的方案写得比较空洞、模糊不清,不知道该如何去完成研究内容,搞不清在野外具体做哪些调查、在现场和室内应做哪些实验(要做什么或想获得什么),不清楚应该去分析什么问题和讨论什么问题,缺乏对课题整体性、系统性和具体细节上的把握。节选来源

《研究与探索》(声明:“体育之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