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晓升如何面对科研中的ldquo至暗 [复制链接]

1#

张晓升。张晓升课题组供图

“咱买不起几百万的豪车,但咱能操作几百万的设备呀!”正在读博三的文丹良脱口而出,他是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授张晓升的学生。算上今年秋季刚入学的届新生,张晓升的课题组约有50人,他们致力于在物联网发展瓶颈的重要前沿方向上进行深入研究,包括5G智能微系统前端硬件集成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人机界面传感技术等高科技难题。

年出生的文丹良作为张晓升的第一个博士生,显然被导师乐观、积极的科研态度熏陶得很到位。但他并非盲目自信,他的底气来自课题组成果频频登上国际知名期刊和学校网站首页;年,组里同学90%都拿过学业奖学金;“从春林初盛到冬雪皑皑,从天台到青城,从火锅到BBQ,吃喝玩乐一条龙”……同学们自豪地说这个团队是“研娱两开花”。

然而,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事实上,许多人在这条路上感觉灰头土脸无功而返,甚至走进死胡同。如何持阳光心态做科研?张晓升这位擅长“研娱两开花”的“科研高富帅”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前,我们说老师的阵地是‘三尺讲台’,但现在已经变成了‘八尺讲台’。”张晓升觉得,“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发达,我们的‘讲台’已经延伸到科研、教学的方方面面,还需要顾及学生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困惑”。年,张晓升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从博士生到博士生导师的转变,也正因为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张晓升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遇到困难是科研的常态,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常态?张晓升认为,做科研的第一步是“心理断奶”,这也是他前不久给级研究生新生上的第一课。

张晓升说:“我们在培养硕士生的时候,目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半独立地开展科研工作,探索未知的科学领域;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则是能够完全独立地开展课题研究。”

我们通常会把研究生看成一个人格健全、性格成熟、做事沉稳的人。但张晓升认为,实际上,研究生刚好进入一个身份转变的关键期,我们还需要对他们的心理状态多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