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新试剂等功能性化学分子实体是有机化学发展的重要创新源头和推动力。近日,四川大学宋振雷教授研究团队在新型联硅试剂的开发及应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Angew.Chem.Int.Ed.DOI:10./anie.)
宋振雷教授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新型有机硅试剂和合成子的开发、反应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发展了一类特色显著的“偕双硅化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1)发展了此类结构通用、高效的合成方法,解决了构建偕双硅这一空间极度拥挤结构的挑战性难题,打破了商业试剂结构种类单一、价格昂贵的来源壁垒。构建了包括手性偕双硅烯丙基试剂、偕双硅烯醇衍生物、烯醛、二烯、高烯丙醇在内的偕双硅试剂和合成子库,种类近20种。2)系统地探明了偕双硅所蕴含的立体效应、电子效应、硅迁移、双官能团性等特殊性质和功能,发展了15类新颖的偕双硅反应方法学。偕双硅不仅在官能团引入、立体化学控制等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精准性,而且实现了若干常规的化学、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有效反转。3)以偕双硅反应方法学为关键步骤,实现了Bryostatin8、(-)-Exiguolide、NematocidalOxylid等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凸显了偕双硅化学的重要应用价值。
宋振雷教授简介
宋振雷,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基地班。-年硕博连读,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涂永强教授进行有机化学专业科学研究。至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Richard.PHsung教授。年3月回国至今受聘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迄今在Chem.Rev.,J.Am.Chem.Soc.,Angew.Chem.Int.Ed.,Nat.Prod.Rep,Chem.Commun.,Org.Lett.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国际知名学术媒体正面推介15次,受邀撰写《OrganicReactions》等书稿、综述和特色专栏8次。荣获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年四川省青年科技奖等各类奖励和荣誉8项。
前沿科研成果
新型联硅试剂(Me3Si?SiMe2[o-CON(i-Pr)2C6H4])的开发和应用
联硅试剂在工业界和学术界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其可被用于合成烯基硅、烯丙基硅、芳基硅和酰基硅,也可以通过形成硅醚来保护羟基。联硅试剂主要分为对称联硅试剂和非对称联硅试剂。对称联硅试剂由于具有两个相同的硅基团,因而在反应产物的后续转化中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地区分。这一点通过非对称联硅试剂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但是,传统的非对称联硅试剂大多含有对空气和水汽十分敏感的硅-卤键,不仅*性较大,而且储存和使用非常不方便。特别是,这些试剂在诸多反应、如炔烃二硅化反应中仅能给出中等区域和立体选择性。
新型非对称联硅试剂Me3Si?SiMe2[o-CON(i-Pr)2C6H4]在炔烃二硅化反应中的应用
(来源:Angew.Chem.Int.Ed.)
针对上述问题,该课题组利用酰胺基团的导向作用,设计并开发了一种酰胺取代的新型非对称联硅试剂Me3Si?SiMe2[o-CON(i-Pr)2C6H4]。该试剂制备方法简便,是一种白色固体,对空气和水汽稳定,储存和操作非常方便。应用该试剂,该课题组成功地实现了高立体和区域选择性的炔烃二硅化反应,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烯基二硅化合物以及一种新型的硅取代*酮类化合物。研究工作于近期在发表在Angew.Chem.Int.Ed.上(DOI:10./anie.),并被推荐为封面故事(InsideCover)。
(来源:Angew.Chem.Int.Ed.)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资助,主要由肖培宏博士、曹艳*硕士、桂莹莹硕士等共同努力完成。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