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研传身教rdquo十八 [复制链接]

1#
冬季白癜风袪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007658.html

编者按

连续两届特奖,“神仙”课题组有什么特质?

“吐槽”导师?导学关系紧张?课题组良好氛围如何构建?

实验数据总不理想,毕业“压力山大”?

“十八年磨一剑”还是一心为“毕业”,原创性研究和追踪性研究的张力如何平衡?

社工达人、科研大佬,“双肩挑”的多维度人才,导师又怎么尊重天性,因材施教?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医工程系刘静教授及其博士生、连续两届特等奖学金得主汪鸿章、国瑞做客微沙龙,与医学院-药学院25名研究生深入交流。医学院教务办公室主任夏永静老师、医学院-药学院研究生工作组组长腾轶超老师也参与了本次微沙龙。

从左到右依次:国瑞师兄、刘静教授、汪鸿章师兄

正如年度科技创新人物评论:刘静和他的同事们对液态金属的研究,是中国科学家在热点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原创性科研成果,他们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将被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我国在液态金属方面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而与这一成就最密不可分的一个名字便是刘静。

29岁时即入选年度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34岁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出版了世界首部《微米/纳米尺度传热学》;

作为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国际传热学界最高奖——威廉?伯格奖(TheWilliamBegellMedal);

首次发现电场控制下液态金属与水的复合体可在各种形态及运动模式之间发生转换的基本现象;

首次发现液态金属在吞食少量铝后,能自主高速运动且能变形的奇异行为;

首次把液态金属做成打印“墨水”研发出纸上直接生成电子电路的技术;

研发出世界首台自驱动液态金属机器;

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旨在研制未来尖端柔性机器人的一般原则“液体集成”(I-LIFE),为研制接近动物和人体功能的全新一代尖端柔性机器人打下坚实基础;

······

似乎刘静教授身上永远绕不开一类词:首次、开辟、全新、原创。

刘静教授

这也完全契合了刘老师的科研信念和育人理念:积极探索更加专业化的原创工作,更加精英化的人才培养,勇攀最顶尖的卡脖子技术,不断放大我们的胆量,对社会做出科学性的贡献。

“我很欣慰这次清华特奖评奖更加注重原创性的分量,对于真正做出创新性的技术,甚至是卡脖子技术给与了充分的尊重,我认为这样的导向是非常正面的。”

刘老师一直鼓励课题组的同学努力在学科前沿领域中寻找最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放开胆量,勇争上流,取得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关键领域核心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经过这么多年,刘老师凭借这样的坚守带领着学生们一代代迭代往前推进,来实现液态金属领域技术的创新、跨越和突破,才取得了诸多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真正有效的,国家也正是需要这种人才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在相关领域获得一系列国际专利。

缔造连续两届清华特奖的奇迹就是最好的说明。

汪鸿章师兄

医学院级直博生,师从刘静教授,年特奖得主

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回顾一路走来,汪师兄主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三点特质:

1

积极

智慧的绵延来自思想和思想不断相碰。在分享会上汪师兄鼓励大家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状态:积极与人交流,与各行业的人交流,积极地向别人输出自己的观点。

“idea往往就会在不经意间迸发出来,瓶颈往往是别人的一句点评而突破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积极抓住重要机会去展示自己,积极表达。积极主动可能会使你抓住原本不属于你的机会,反之,原本属于自己的,却遗憾地错过了。”

2

百折不挠

对于汪师兄来说,多遭遇挫折反而容易激发出更强大的自己,失败的实验中往往蕴含着新的发现。“起初对于实现超高密度液态金属轻量化的畅想就是源于导师对我的一次错误实验过程的缜密分析,在导师的督促和鼓励下,这次的阴差阳错竟成为我学术晋级之路的关键一步。”善于总结,百折不挠,往往峰回路转,触底反弹。

3

常怀感恩之情

对科学家来说,情怀和人的特质是第一位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在汪鸿章师兄身上这句话体现的淋漓尽致,在面对我们对特奖的一系列问题时,汪鸿章师兄反复提及导师的栽培和教诲。

“就算是千里马也需要伯乐,我现在所做的一些成果,离不开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与培养,更离不开导师、实验室的指导与支撑。我们应该将自己个人的发展融入于国家的大发展中,将自身的专业用于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中。”

国瑞师兄

医学院级直博生,师从刘静教授,年特奖得主

广厦之荫,导师的保护成就我的专注

是人影响了环境,还是环境塑造了人?

环境塑造了人。

在刘老师的课题组中,人才培养更多在于每个人的个性,而尊重个性也是他最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