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芯片之母黄令仪打破技术垄断造出中国芯,8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pf.39.net/bdfyy/tslf/

八十多岁,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但有一些人即便是这样的高龄也依旧在工作,黄令仪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经85岁的她仍奋斗在科研一线,为祖国的芯片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中由她研制出的“龙芯”系列,成功打破了美国的垄断。这位将毕生贡献给祖国科研的老人,身上都有哪些传奇故事?

黄令仪出生于年,她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小小年纪的她目睹了侵略者在我国国土上的各种罪行,她看到很多同胞被日军肆意蹂躏,看到日军毁坏无数人的家园,百姓不得不四处逃生。残酷的战争和毫无人性的侵略者让她明白了”弱国被人欺”的道理。从那个时候开始,年幼的黄令仪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让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强大。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她拼命地读书学习,再加上自身的天赋,成绩一直特别优异。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那个小女孩就初中毕业了。然而就在她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升学的时候,现实却给了她重重一击。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样,大部分人都能够顺利地升高中读大学。当时大多数人的受教育水平都不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上学,而是因为现实阻碍了他们求知的脚步,黄令仪也是如此。

在她初中毕业之后,父母因为家里贫困,拿不出更多的学费,所以最后就决定让她暂停读书生涯。除了学费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一方面原因在于那个年代很多父母的思想就是,赚钱比读书学习重要,所以他们不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深造,有很多跟黄令仪差不多大的,在那个年纪都已经开始赚钱养家了。而且那个年代的传统思想对女孩很不友好,大多数父母都觉得女孩就该早早结婚,然后在家相夫教子,读书似乎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当时很多同龄女孩的命运就是被这么安排好的。但从小志向远大的黄令仪,又怎么会甘愿屈从于现实的安排呢?

当时她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习,对于怎么赚钱养家她并不关心,在那个年纪结婚生子更不可能会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为了重新回到学校,黄令仪试图说服自己的父母,可惜这个方法没有奏效。最后她想到了书记梁汇全,想让他来帮忙说服父母同意这件事。梁书记一听黄令仪的想法,他当然是希望这个小姑娘能重回学校读书。于是亲自拜访了黄令仪的父母,在他的苦心劝说之下,黄令仪终于有了重回学校的机会。不仅如此,梁书记还帮她申请到了助学金,学校也减免了她的学费。黄令仪很感激这一切,回到校园之后她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后来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读大学期间,因为刚好赶上国家的重点高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所以黄令仪获得了前往清华大学深造半导体专业的机会,她与芯片就此结缘。在迈上这条路的时候,黄令仪比任何人都清楚未来的艰辛,科研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但是这件事总得有人来做才行。黄令仪不想再看到我们因为落后而被别人欺负,所以她愿意做那个为科研而献身的人。

在清华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黄令仪真正了解了我国在半导体方面发展的情况,同时也知道了半导体事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她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苦干,有时候都深夜了,她还亮着灯在研究,这种拼命地日子让她收获了很多东西,特别是科研能力获得了稳步提升。后来,黄令仪已经具备了独立科研的能力,于是她开了自己的实验室。但这间实验室跟大家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所以实验室只能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不过,艰苦的环境丝毫都不影响她搞科研的心,就是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黄令仪研发出了半导体二极管。除了科研之外,她还担任起了导师,带出了不少半导体领域的人才。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黄令仪又被调到了中科院研究所。但她到这没多久,就遇上了中苏关系恶化,当时实验团队里有一些来自苏联的科研专家,在这件事发生之后他们纷纷带着实验器材和数据走了,实验室瞬间变得空空荡荡。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大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还得靠自己,过度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是很难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很快,大家重振旗鼓,继续之前的科研项目。但黄令仪和她的团队接下来面临的是人员稀少、资金短缺等各种问题,那个时候的科研条件真的非常有限。也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黄令仪带着满腔热血,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的研究。

年,为了攻克计算机领域的诸多难关,我国成立了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计算机二所。黄令仪在团队中主要负责的就是半导体三极管的研究。与二极管相比,三极管的研究难度大多了,不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黄令仪和她的团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三极管半导体的成功为后续微型计算机的研发铺好了路。随后,其他人员在此基础之上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这对于整个科研团队来说是很大的鼓励,他们搞研究的信心和热情也越来越高。紧接着,团队又揽下了晶体管项目。要是这次能顺利解决问题,那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研究将会前进一大步。然而,就在大家满怀热情准备着手研究的时候,坏消息来了,那就是这个项目必须立马喊停。很多人不理解,这可是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搞的研究,怎么能说停就停呢?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当时项目被喊停就是因为经费不够了。一屋子人的热情,被现实的冷水瞬间浇灭。

难道因为钱,我们就要为此放弃吗?要知道这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科研项目,背后关系到的是整个中国的芯片事业,这个项目如果停了,也就意味着中国芯片事业停了。黄令仪看着眼前的一切很不甘心,但她又无能为力,只能跑到外边大哭一场,释放内心的压力。晶体管的项目后来也没能重启,黄令仪和团队其他人都被重新分配到了不同的部门继续工作。

然而,年发生的一件事又让她重新燃起了对芯片事业的斗志。当时黄令仪参加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在这她见到了各国在芯片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她感慨这些国家的技术之时,却又惊奇地发现,整个展览会那么大,却没有任何一个展位是属于中国的。26年前,中国跟世界的芯片研发是处于同一水平的,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了,别人在发展,我们在退步呢?黄令仪非常不理解,这次参观给了她很大的打击。不过也正是因此,让她内心有了重新研发芯片的想法。

回国之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团队的人都叫过来,讨论这个问题。其他人都跟黄令仪一样,他们对眼下的这个难题充满了兴趣也充满了决心。很快,黄令仪团队就投身到了芯片研究之中。年,距离他们重新回归芯片研究事业,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时间,在这一年黄令仪终于在芯片设计上取得了突破。后来他们团队一起来到了德国参加国际发明博览会,还拿到了银奖。这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好事,但黄令仪却满脸愁容。因为即便芯片设计在国际上拿了奖,回到国内也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当时的中国在半导体领域一直处于弱势,长期只能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来开拓市场,按照当时国内的技术水平,根本用不上这项拿到银奖的芯片设计。自己辛苦的研究成果没有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就是最痛苦的事情。

好在后来,一切有了新的转机。当时中科院还有一个跟黄令仪一样,致力于芯片研究领域的研发员,名叫胡伟武。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年的时候有了研制国产芯片的想法,于是成立了“龙芯课题组”。那年,黄令仪已经65岁了,按道理说,她完全可以退休回家享受安稳的老年生活。但在接到胡伟武的邀请之后,黄令仪还是选择了加入研究团队。不过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当中,她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让她烦恼的就是这几年技术更迭太快,自己之前的那套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眼下的工艺规范了。

这就意味着,黄令仪要想继续参与研究,那就得先解决这个问题。为此,六十多岁的她没日没夜地待在实验室里,有时候甚至忙到连饭都忘了吃。这种工作方式对于她这个年纪的老人来说,强度实在太高了,身体很容易撑不住的。有一段时间黄令仪真的累倒了,不得不回家修养。当然,躺在床上的日子她也没闲着,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芯片研究的问题。即便无法下床亲自到实验室,她也会隔一段时间问一次研究进展。

庆幸的是,这次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在黄令仪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龙芯系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龙芯一号就问世了。为了继续打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科技限制,黄令仪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龙芯二号的研究。在此期间他们还遇上了非典,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工作也没有停下来。终于在年,龙芯二号也研发成功了。但黄令仪不敢一直沉浸在过去的喜悦当中,她一刻也不敢停地开始了下一个研究项目:龙芯三号。年,中科研的实验室里传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龙芯三号研发成功。相比于之前的一号和二号,三号芯片进行了优化改进,技术优势更为明显。这次的成功,意义重大,它不仅震惊了全中国,也震惊了全世界,这意味着我国彻底打破了西方的垄断,结束了中国计算机的“无芯”时代。

有了自己的芯片之后,我们就不用再花大价钱从国外进口了,在此之前我国每年光是在芯片进口上的花费就高达多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高达万亿。但在龙芯系列成功之后,万亿资金直接省下来了。后来的中国高铁、导航系统能得到快速发展,也得益于龙芯系列。年,我国发射了北斗卫星,它搭载的就是龙芯芯片。除了这些之外,龙芯系列还被广泛应用到了其他领域。黄令仪和研究团队十几年的努力,总算是让中国芯向前迈了一大步,当时的美国也意识到了,他们已经无法继续垄断中国芯片市场。

虽然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为“中国芯”开启了新纪元,但她还是不愿退休。年,黄令仪和研究团队又有了新的突破。他们成功研发出了“龙芯3A”处理器,其性能可以直接和美国的处理器相媲美。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带头研发出来的。因为这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黄令仪在年1月拿到了CCF夏培肃奖。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她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从分立器件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后来举世瞩目的龙芯系列,都有着她的身影。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多像黄令仪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出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甚至为了研究还牺牲自己的健康,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正是有了他们,我国科技的发展才能蒸蒸日上,真正实现科技强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