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央视推荐科研院所研发虚假宣传多样 [复制链接]

1#
近日,部分零食顶着“ⅩⅩ农科院研发”头衔,涉嫌虚假宣传登上了热搜榜。媒体和科研机构共同打假:有些声称由“ⅩⅩ农科院”研发的食品不仅与科研机构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实际的营养成分与商家标注也相差甚大。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假学历”现象并非只局限于食品,日用品、培训等行业同样存在“假学历”,上当的消费者不少。科普节目变成“央视推荐”?“央视推荐”“清华研发”“中科院研发”……在电商平台用这些关键词搜索,会出现零食、农产品、保健品、化妆品、日化用品、家用电器、书籍等各种产品。它们真有媒体或院校的“背书”吗?市民黎先生最近装修,想上网买些去除甲醛的产品,发现很多商家不约而同打出“央视推荐”“清华研发”的旗号。再看产品,都是紫色和黑色的两种小球。商家为了证明这些产品是“央视推荐”和“清华研发”,大多提供了电视节目截屏。截屏上确实有变色小球,并标注“甲醛被吸附和被分解的过程”。不同商家的宣传页面,有的直接将央视台标与品牌连接。但让黎先生纳闷的是,这些不同品牌的小球都说自家是央视推荐的,有的还拿出专利证书,称别家为仿冒。到底孰真孰假?经上海辟谣平台核查比对,相关截屏均出自年9月的科普报道《院士说科技:甲醛怎么不见了?》。涉及小球的部分来自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但不是介绍任何产品,而是介绍了一种吸附并分解甲醛的方法——报道中黑色的小球是海泡石、硅藻土构成的多孔材料,具有吸附能力;紫色的小球是载有高锰酸钾的活性氧化铝球,起到分解甲醛的作用。不过自始至终,科研人员没有提及任何产品、品牌,也没有表示参与过任何产品的研发。可见,报道展示的其实是高锰酸钾小球吸附并分解甲醛的化学反应,不是为某些产品做推广。至于网售产品是否利用了相关原理,以及产品品质是否可靠,报道没有涉及、受访科研人员也没有提及。各种各样的紫色和黑色小球,电视台真的推荐了吗?但在电商平台上,断章取义的商家却不少。在众多标称“央视推荐”“科研院所研发”的产品中,有的利用科普节目做营销,有的把自身在电视台投放的广告称为“电视台推荐”。这些商家故意隐去电视台台标、栏目名称、发布时间等,再选取其中有利于自己的画面,让消费者难以查证。毕业于某校,就能用学校背书?另一种典型的“假学历”是从业者利用自己的毕业院校造假,混淆“毕业院校”与“院校研发”“院校主办”。陈女士最近想让六岁小女儿学习演讲和主持,发现家门口新开的培训机构刚好有相关课程,宣传海报标注了上海某表演院校,称“ⅩⅩ院校创办”。陈女士起初惊喜,又觉得纳闷:“ⅩⅩ院校知名度很高,没听说开过培训班,会不会是假的?”她仔细查看了海报后发现,实际是“ⅩⅩ院校毕业生创办”,“毕业生”3个字特别小。之所以识破了商家“偷换概念”的手法,是因为陈女士在为大女儿物色校外兴趣班时,遇到过很多“坑”,“艺术类培训中,很多机构声称老师毕业于知名院校,但上课后与交流发现,老师只是去进修过,或者老师的指导老师毕业于那些学校,还有些线上课程机构的师资力量更是无法求证。”上海辟谣平台发现,将从业者的学历谎称为企业或产品背后的机构并不少见。有些商家为了逃避监管,在讲解或宣传时模糊“毕业院校”与“研发院校”“主办院校”之间的关系;有的邀请具有特定学历的“专业人士”进行讲解;还有的直接进行学历造假,假冒在知名院校、研究院所等工作……典型案例是美容产品品牌“五个女博士”曾因误导公众被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开打假。原来,“五个女博士”对外称品牌“由五位来自北大的医学女博士共同打造”,并在直播时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及相关老师的名义做宣传。年9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发布声明,澄清与“五个女博士”关系:“北京青颜博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记者注:系该品牌所有企业)与我部无任何投资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关系……所涉及的五名人员均为我部往届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中二人疑似更名),上述人员行为属其个人行为,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及相关专家教授无任何关系。”北大医学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