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内学生提不出问题,没有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www.bdfyy999.com/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批判性思维素质:因何缺乏,如何补》,读完之后深有感触(鉴于现在教育部不再称为评判性,本文全部改为质疑精神):

质疑精神,可以说是以问题为开始的一种研究精神。两个全社会公认的事实:

一是中国学生,不论是中小学的学术,还是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都提不出问题;

二是没有人提出好问题,就不可能有新发现;没有新发现,就没有科技的飞跃式发展。

欧美国家的老师,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也是如此:第一个是课堂上非常沉默,不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敢质疑老师的说法;第二个是不会分析问题,也不会论证问题,更不会把这两个东西写出来,也就是不会写作。

曾经有一个留学生,写了一篇论述世界经济发展的文章,欧美教师批复说:“对构成世界经济的基本要素都没有涉及,这样的文章毫无研究价值”。这位留学生才意识到,有研究价值的写作,都应该要从分析最基本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开始,而不是空洞地瞎写。

很明显,创新是需要一定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的,特别是想不想提出问题,和能不能提出问题这两个关键因素。

想不想提出问题,说白了就是好奇心,我们的研究生还有没有好奇心?从这几年院士走进小学系列的科普活动来看,每一场都可以看到我们中小学的孩子们激情满满、热情高涨地提出各种问题,足以说明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就有了。怎么经历过高考之后,上完了大学,到了研究生,却只知道记住更多知识,就不知道提出问题了呢?

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自己作为孩子向父母亲提问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亲是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我们,叫我们记住就行,不要管太多?是不是没什么耐心跟我们解释前后因果逻辑呢?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一条重要的文化基因密码:只会记住知识,不会思考和创新。

还有就是文化环境,我们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想认真做科学研究吗?都是想将来以后把科研当作毕生事业吗?从主流高校每年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表来看,真实数据已经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了非科研领域,绝大部分不是考取公务员、走向仕途当官去了,就是自己创业当老板、发家致富去了,能够进入中小学教育的研究生已经为数不多,留在科研领域继续默默奉献的研究生,就更少了。这些现实数据告诉我们,国内培养的研究生,大多数并不是想在未来继续做科研,而是只想着靠高学历的敲门砖,早日过上富有安逸的生活,与国内这些年越来越流行的明星文化不无关系。

当研究生想都不想提问题的时候,更不要谈什么研究生会不会提问题了。

要解决目前国内科技创新事业的短板,一个办法是营造科研创新至上的文化氛围;另外一个是要提高普通科技工作者和普通高校教师的待遇,科技创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起码不能比电影演员和明星那种几千万、几百万、上亿的报酬差距太大,否则凭什么吸引大量优秀的研究生进入我国的关键科研领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