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郑琳通讯员陈胜伟
很多学生上了大学容易松懈,有的人没有考上、就觉得人生无希望。
其实,现实中有很多“大器晚成”的逆袭案例。
浙江农林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大学前三年过得平平淡淡,大三开始忽然“醒悟”,奋起直追。研究生三年,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七篇(其中一二区TOP期刊三篇,影响因子10.5一篇,ESI高被引两篇),最近成功考取东南大学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即将奔赴远方继续自己的科研梦。
他就是浙江农林大学光机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研班学生武港洲,小伙子长得还非常帅气!
“大气晚成”,大三开始努力也不晚
武港洲本科阶段就读于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入大学后没了家人的督促,有些松懈,成绩不突出,工作不争先,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了大学的前三年,他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转眼来到大四,看到身边同学都开始为就业奔走,为考研早出晚归时,无所事事的他才猛然惊醒:再努力一次,再奋斗一回。于是,他选择了考研。好在基础还比较扎实,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和冲刺,他考取了本校光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谈到自己的学术启航,他说自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两位优秀且负责的导师——戴朝卿老师和王悦悦老师。进入研究阶段后,他从事科研的基础并不好,查找文献就把他难倒,外文阅读让他没了脾气。但是,通过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他很快熟练掌握了尽快入门、开启科研之路的方法:每天精读2-3篇文献、每周定时参加组会学习探讨。
2个月后,他就对所研究的领域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这为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两位导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抱负。在导师的影响下,武港洲在研一的时候就为考博深造埋下了种子。
初尝科研甜味,寻味“光电”融合
武港洲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分数阶情况下光孤子的不稳定能否被抑制。简单的说,就是目前光纤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虽然损耗少、比较稳定,但是依然存在损耗和不稳定的情况,他所要研究的就是尽可能降低损耗、确保稳定。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研究的人不多,可参考文献少,让他这个初尝科研的“小白”有了畏难情绪。
细心的导师察觉了他的心路变化,导师不仅帮助他查阅文献资料,而且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