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报》记者张文静
科学家要破解宇宙运行、物种演化等深邃奥秘,但作为“职场人”,他们免不了要考虑那些关乎职业发展的问题。比如,科学家一般会在什么年龄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科学创新的生命周期是多久?科学家职业生涯中出现突破性进展的迹象是否存在?什么样的合作会带来成功?年轻科研人员如何将成功的概率最大化?
一些科学学研究者正致力于解答这些问题。这个新兴的研究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用量化方式认识科学的演化路径,探讨科研活动涉及的种种因素与其产出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研究会给科学家的职业发展带来启示,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些研究或许可以称为科研人员的“成功学”。
你的“奇迹年”什么时候到来?
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就在这一年,爱因斯坦接连发表了数篇彻底改变物理学的论文。他解释了布朗运动,印证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他发现了光电效应,向量子力学迈出了关键一步,并因此在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完全改变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在这一年的年末,他写下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式:E=mc2。
虽然爱因斯坦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他这种研究成果集中爆发的“连胜”现象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爱因斯坦的连胜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在更多科学家的职业生涯中,重磅的研究成果也会倾向于在某段时间内接连到来吗?如果有这种连胜期存在,会发生在什么时期呢?
在不久前出版的《给科学家的科学思维》一书中,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学与创新中心主任王大顺和美国东北大学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共同探讨了这一问题。这些探讨基于王大顺等人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
在研究连胜现象之前,王大顺就对一万多名科学家的职业生涯做过研究分析。他发现,研究人员发表最有影响力的论文的时间完全是随机的,其出现在研究生涯早期、中期或晚期的概率是一样的。
而在年的研究中,王大顺等人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