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点燃冷门里的科研星火 [复制链接]

1#

不惟科研领域需要沉下去、静下来,点燃“冷门”里的科研“星火”的开掘者,任何一项事业都在呼唤怀揣火热的心,在“冷门”里执著焐热未来的奋斗者。

吴刚在野外考察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丁铁

给牛肝菌科绘制“族谱”、开展科普讲座、探索人工种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刚多年来专攻牛肝菌分类研究。物种分类工作本就冷门,老物种分类描述更是鲜有人问津。科研的价值在于研究各种可能,越“冷门”也就越需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点燃科研的“星火”。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好文章是磨出来的,长时间敲打锤炼才会有电光火石般瞬间灵感。科学研究同样如此。从年接收给云南当地人常吃的“见手青”的DNA条形码研究这一业内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起,吴刚耗时6年只写了一篇论文。人们只看到他完成了奠定牛肝菌物种分类框架,被国际同行称为“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却无法想象如何“熬”过6年时光。“熬”就是全身心专注、投入,就是成就一切令人瞩目科研成果的,把冷板凳坐热的持久学术热情、如磐学术定力。

宋代的王安石在《题张司业诗》中写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实,细数邓稼先、钱学森、孙家栋、黄大年、屠呦呦等无数前行者,会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都是这诗句最生动具体而形象的诠释。激情足、干劲大,冲劲猛,踏入科研领域,而这之后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科研的“星火”岂能唾手可得。遇冷则思向热转,没有坐直冷板凳的魄力;处处先看眼前利,没有坐稳冷板凳的定力;浅尝辄止轻言弃,没有坐住冷板凳的能力。凡此种种,“热门”也会成“冷门”,哪里还谈得上燃起科研的燎原之火。

不可否认,在科学研究的广袤时空里,必然会有一时一地的“冷门”与“热门”。而把时间拉长,把空间延展,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坐标系中,哪有冷热之分,今日之冷或许正是明日之热。勇坐、甘坐、乐坐冷板凳,板凳虽冷科技报国心却火热;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所有付出都会向科研“星火”凝聚,所有心血都会被时代镌刻铭记。“这些虽然不能作为科研成果,但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吴刚的话很朴实,却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成就梦想的时代。不惟科研领域需要沉下去、静下来,点燃“冷门”里的科研“星火”的开掘者,任何一项事业都在呼唤怀揣火热的心,在“冷门”里执著焐热未来的奋斗者。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